范晓娜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121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
摘要: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民众中间的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表明中国民众的心理失衡现象已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对此进行分析和思考尤为迫切。
关键词:心理失衡;民众;价值观;冲突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是与经济快速发展不相匹配的暴力事件却频繁发生。尤其是近几年来,像北京大兴的灭门案,湖北随州8人遇害案,河北高阳连杀六人案,成都拆迁自焚案,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暴力的隐患,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正在城市或乡村的某些角落酝酿着,随时有引爆的可能。其中的涉及人员不仅有农民、学生、城市职工,还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范围之广,让人深思。笔者力求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去剖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它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公众社会心理失衡问题。
二、现象的分析
笔者把重点放在对普通民众社会心理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失衡上来,这种失衡或许在某一段时期以来是隐性的,但它波及的范围可能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1.事件发生频度高
虽然说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也有暴力事件发生,但那时更多的是和一些单一的环境氛围相关,如果全国发生那么一两件,已经成了大新闻,不像现在频度这样高。现在由于资讯和科技的发达,我们民众时不时可以从报纸、电视、网络了解到关于暴力事件的报导,以至于见的多了,竟习以为常。
2.事件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化
这类暴力事件的发生,已经突破了地域和特定群体的范畴。从地域上看,不管任何地区,都有可能发生,乡村和城镇之间的界限在这类事件中变得模糊和没有界定意义。从涉及的人群性质来看,有农民、学生、城镇职工,甚至高级知识分子。同时事件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果向外扩张的话表现为对社会及周围环境的危害,像伤害别人等,向内扩散则表现为自伤行为,像自残,自杀等。
3.事件往往具有表面的突发性和内在的隐蔽性
作为现阶段发生的大多数暴力事件,往往发生前没有任何征兆,突然之间就发生了,比如平时大家认为非常正常的一个人,竟然去伤人或自伤了,人们在慨叹之余,留下的更多是不解和迷惑。这种表面的突发和内在的隐蔽构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给他周边人群环境带来的震动,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4.事件的发生牵动民众普遍的关注和讨论
每当一个个体或群体性的暴力事件经由媒体报导被人们得知时,总会引起人们一段时间的热议和讨论,这种时间的持久度取决于这个事件中人物或性质对每个个体的影响程度。如果是一个熟悉的人物或是关乎大众利益的事件发生,那么这种持续的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只要看看各大网站或论坛发起的投票或讨论,就略知端倪了。
5.事件给普通民众心理造成了隐性的伤害
种种被公众获悉的暴力事件,在当时会给大众的心理造成一种强烈的刺激,事件过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民众的心理上产生负面的余波,随着时间的积累这慢慢转化成了一种隐性的伤害。最直接的效应是会影响他以后处理事情的态度和对待事件的看法,再进一步经由极端情形的刺激很可能会是下一个暴力事件的诱发因子。
三、原因的探讨
当人体通过认知不能平衡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时,称之为心理失衡。心理失衡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第一,认知过程,即获取外部信息的过程。第二,失衡过程,即当自己所认知的信息不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所表现的一种存在状态。人对所认知的信息无法理解并适应周围环境时,就会产生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极易造成个人与他人或社会的抵触情绪,成为促生暴力意识的前提。
因此,对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1.价值观的冲突和崩溃
作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免不了受到新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这其中一些良莠不齐的因素也随之产生或传播,像救人之前先谈价格的人心泯灭等丑恶现象,就是目前时期下的特殊产物。这时对于那些善良的人们,对于那些坚守过去传统美德的民众,从心理上就会产生不解和困惑,他们内心的矛盾和痛楚被深深地压抑起来,当外在现象的冲击达到了他们心理承受的底线时,固有的价值观念和认知体系就崩溃了,随之而来就是心理的失衡和相关不理智行为的出现。从本质上看,价值观的冲突和崩溃,其实是民众内心信仰的危机。
2.转型期心理准备不足
事物的发展通常都伴随着新旧势力的博弈和交锋,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这种碰撞会显得尤为激烈,相当一部分民众还是由于不能快速的适应变化的形势,出现了心理上的偏差。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广大的下岗职工,由于一时不适应从过去那种按点上班到现在自谋生路的角色转换,他们常常怀念过往,忧虑将来,另外由于过去旧有技能和新时期用人市场的不匹配,也客观上加剧了这种不适应的程度,导致难以适应新的角色转换。心理失衡的极端案例就是会铤而走险,报复社会。
3.社会竞争激烈挤兑生存空间
中国目前人口众多,个体生存压力巨大。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人口的激增,国家对毕业生分配政策的取消,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和就业率的下降,最重要是的市场经济下引入的竞争机制,让这种态势趋于白热化,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你死我活,有时为了一个职位会有上百甚至上千的人去争抢。这种激烈竞争下生存空间的缩小,也给广大的就业者心理上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压力。因些,忧虑和不安在相当一部分民众心理中蔓延直至心理失衡,在找工作或工作过程中选择自杀的人群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4.教育功能的弱化和社会干预的偏差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精神层面的问题却层出不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过往已成回忆。暴力、冲突时有发生,有时人们面对一点点小的利益纷争就会大动干戈,这从侧面反映出普通民众心理承受力的下降和神经的脆弱敏感。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对公众教育功能的弱化和社会干预的偏差。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其间民众心理上的变化,由于价值观崩溃或信仰危机造成的心理失衡没有得到早期的教育疏导和及时的社会干预。
5.社会公正体系的失灵
任何社会,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公义体系都是促进这个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柱。市场体制下,由于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疏漏,衍生不正当竞争,欺行霸市,地方机构非法侵占公民合法利益……这一切现象的发生,正在让这个社会公正体系部分或大部的失灵。试想一下,当普通民众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当辛苦一年的农民工兄弟拿不到自己应得的收入时,他们内心是何等煎熬,如果进一步的申诉或求助又看不到希望时,心理失衡就可想而知了,极端的暴力行为就可能出现,像有时为了讨薪而上演的“跳楼秀”,让人既感慨又心酸。
最后,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和法制化建设的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宏观调控的加强,社会各组织的协力帮助、配合,中国民众的心理失衡现象会逐步得到缓解,由此引发的暴力事件也会逐步减少。
参考文献
[1]齐海丽张晓军.社会公正视角的和谐社会建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2]史耀疆崔瑜.公民公平观及其对社会公平评价和生活满意度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3]周小韵.论大学生心理失衡的道德调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作者简介:范晓娜,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