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范成大的巴蜀民情风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小议范成大的巴蜀民情风俗

于延勇

于延勇

(宣汉县马渡初级中学宣汉636150)

范成大(1126-1193),孝宗淳熙元年(1174)为四川制置使、成都知府,在任二年,以疾告归。创作了许多反映巴蜀风土人情的优秀诗歌,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幅细腻生动的南宋巴渝地区社会风貌图。

他一进三峡地界,就观察到峡山劳动人民的勤劳艰苦,特别是农家妇女儿童多有颈上生瘤的畸形,使诗人十分惊异。“瘿妇趁墟城里来,十十五五市南街。”“炙眉作瘢亦不须,人人有瘿如瓠壶。”“入峡初程风物异,布裙跣妇总垂瘤。”“人入恭南多附赘,山人夔子尽侵云。”民谚说“三峡女子,十人九瘿”。瘿是一种甲状腺肥肿症,重者能致癌,多余山区饮水有关。这一种地方病,在古代的卫生医疗条件下,劳苦人民往往终身垂瘤,无法消除。范成大在路过恭州时说到“峡江水性大恶,饮辄生瘿,妇人尤多”,这样的反复提及峡区这一地方怪病,说明了诗人对这一病情的关注和担忧之情,并认识到这一病因是由于瘴气毒化山水所致。

诗中多次提及峡区特有瘴气的危害,在《夔门即事》中说到“峡行风物不堪论,袢暑骄阳杂瘴氛”,还在《大热泊乐温,有怀商卿、德称》说“瘴风如火焮”,并将瘴气和蚯蚓联系起来,称之为“蚓瘴”,以至“性命乃可忧”将瘴气的来源归结于“蚯蚓祟人能作瘴”,虽然瘴气的形成原因结论未必正确,但却说明了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体现了对百姓身体健康的关心。以上两事是峡中的痛苦,然而也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如喋血的杜鹃花,矫健的川马,紫荷花(药草),锦带花,云安曲酒,新城果园等等,随便哪儿都是可赏的壮丽的山水风光。

范成大自幼生长在农村,一向熟悉农业生产。他行经峡区,亲眼看到此地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写成《劳畬耕》,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社会的贫富悬殊。再进而与峡农相比,“不如峡农饱,豆麦终残年”,更是把封建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抒写到极致。《劳畬耕》诗中还回顾了他故乡苏州农民种植稻谷的情况,吴中一带尽管稻种好,产量丰,而由于剥削严重,饥饿逃亡者多,反不如峡农,虽然地瘠粮杂,却因剥削程度较轻而尚可饱食。

诗人把巴渝峡江夔万地区的生活描绘得细致形象,如用峡区流行的竹枝歌形式描摹了巴渝地区的风土人情,较为出色的便是《夔州竹枝歌九首》中八首。作者把夔州的生活面貌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刻画了醉酒而归的云安人、买盐沽酒的水果贩、趁墟进城的众瘿妇、背儿采茶的妇女们、唱竹枝歌的歌妓们、穿绣罗衣的富商客等不同阶层的人物,可说是南宋各阶层生活的一个缩影;描绘了赤甲白盐山的雄壮、瞿唐滟滪堆的险峻、鱼复八阵图的遗迹等名胜风景及红似火的榴花、青间红的畬山等田园风光;记录了端午节赛龙舟、游乐豪饮的热闹情景,老媪插红花、少妇梳三髻丫、佩银钗的特色装扮,米酒浓、枇杷多、杏子肥的丰富物产,大昌盐船、万里桥边商船的忙碌景况;反映了贫苦夫妻间真挚淳朴的美好情感;揭露了贫苦农民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即使丰收也吃不到勤苦耕种的粳米,与《劳畬耕》所指相互印证,更是与富商“绣罗衣服生光辉”的骄奢淫逸生活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极大愤慨。

对于巴渝地方的特殊习俗,他也谙熟在心,如《万州》中说万州土人“剔核杏余酸,连枝茶剩苦”,自注说明“土人卖杏,皆先剔其核,取仁以为药也。在成都,因为居留时间较长,范成大阅历了更多的民间风俗,在其诗作中述及的有如:“幡胜时时雨,笙歌步步尘。”立春时鞭春。这一天虽时有微雨,但仪式还照常举行,十分热闹。

正月初三碑楼院祭东君,东君即太阳神东皇太乙,蜀人皆是日拜扫。军人也于这一天作射柳叶的武术表演,名为“剪柳”或“槎柳”。

新正试新灯。这灯不是普通的纸灯,而是“滴酥为花,熬芋汁为叶。”的酥油灯,要一连点上三个夜晚,元宵灯节就更加热烈了。

清明日试新火,作牡丹会,“试新火”即寒食节后重新炊煮熟食,成都人称原产于洛阳的千叶牡丹叫“京花”,单叶的叫“川花”。“那得清烟穿御柳,且将银烛照京花。”

浣花溪赛舟夺标。诗中未记时间,大概是在端午节。

秋日祈晴雨。有一年成都四郊农民同时有祈旱祈雨两种对立的要求,使范知府十分为难。“西堰颇闻江涨急,东山犹说雨来迟。锦城乐事知多少,忧旱忧霖蹙尽眉。”

在行旅中范氏也随时留心各地的民间风物传说。巫山庙中祀奉的瑶姬是西王母的女儿,曾经帮助过神禹治水,他读了庙中的石刻记文。都江堰有李冰锁孽龙于潭中的传说,潭上建岩山畔有一方“唤鱼潭”,说是慈姥龙所居。慈姥龙当即民间传说中每年一度来拜的小白龙的母亲,每年必伴有风雨。其诗有云:“平羌江上首空回,慈姥岩前定把杯。纵使石肠都忘却,也有伏龙观,群众每年祭赛,宰杀四五万头羊。“刲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伐鼓苍烟根。”眉州中应风雨送愁来。”(范氏离蜀,众客送行,至此告别,故诗意双关。)峨嵋山白水寺前的双溪下流,传说唐三藏法师取经东归经过此处,见两块石头在溪中相斗,揽得一块,石上有一目,端正透底,故名之为宝溪。瞿唐峡西岸有一圣泉,乘船人从这里经过,只要高呼一声“人渴也”,泉眼里马上迸出一杯水的容量供饮。诸如此类,都是有趣的轶闻逸事。

北宋四川籍的文豪苏辙有诗说:“蜀吴共此一江水”;南宋江苏籍的诗人范成大有诗道:“蜀江流水贯吴城”。这些都是前人在诗歌领域里反映了蜀吴两地的文化交流历史。范成大是以熟悉吴中农谚著称的,他在川行途中有时也用他家乡占晴雨的谚语如“星月照湿土,明朝依旧雨”;“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等来占验蜀境的天气,也无不合。

范成大《吴船录》中反映巴蜀民情风俗的诗也具有补史载之不足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