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张庆钊田仲义

(山东省新泰市中医院外一科山东泰安271200)

【摘要】目的:观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效果。结果:本研究80例患者,行腹部X线立卧平片与腹部CT扫描诊断,给予非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3.5±2.1)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行及时诊断与治疗,降低了误诊发生几率,保证了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058-0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常见的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其与腹部手术创伤、腹腔内炎症等有关。由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因病史、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等均具有独特性,如果误诊误治,不仅会损伤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此疾病的正确诊断与有效治疗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了其诊治方法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了8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男36例,女44例,最小18岁、最大74岁,平均(38.5±2.4)岁,术后发病时间为6~15d,平均时间为(9.0±1.5)d。手术类型:腹部外伤剖腹探查术33例、胃大部分切除术25例、胃癌根治术18例、结肠癌根治术4例。临床表现:腹胀76例、腹痛57例、恶心或呕吐51例、肠鸣音减弱47例、有气过水音25例。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患者术后给予腹部X线立卧平片,结果显示患者以腹部实变征象为主,仅有5例有肠管积气、3例有少量气液平;腹部CT扫描,其结果显示肠腔内积液,肠壁增厚,增强后强化延迟。

1.2.2治疗方法本研究患者均行非手术治疗,具体疗法有(1)胃肠减压,禁饮食;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其中5例患者治疗效果欠佳,置入鼻肠管;(2)营养支持,主要为肠外营养,以此保证肠道休息的充足性,同时,在患者胃肠动力有所恢复后,给予小剂量肠内营养;(3)抗生素治疗,主要用于伴有发热或血白细胞增高者;(4)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15mg/d,持续5~7d即可;(5)应用生长抑素、抑酸剂,以此促进肠道功能恢复;(6)中医药与针灸,将大黄、生粗、芒硝等加热,外敷于腹部。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统计治愈率与住院时间等。

2.结果

本研究80例患者,行腹部X线立卧平片与腹部CT扫描诊断,给予非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治愈率100.00%(80/80),平均住院时间为(13.5±2.1)d。

3.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常见于腹部手术后早期阶段,在手术创伤及炎症等因素作用下随之形成的黏连性肠梗阻。据统计,术后早期发生肠梗阻的几率相对较高,为了明确其诊断特点及治疗方案,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

我国学者梁氏研究指出,此疾病的发病主要与较广的手术操作范围有关,特别是创伤较重或已有炎症者,此类患者腹腔内粘连广泛,在剥离肠浆膜层后,会有炎性渗出,因此,此类肠梗阻具有机械性与障碍性。国内学者通过研究显示[1],术后肠梗阻的主要成因便是术后胃肠道及腹腔炎症反应,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炎性介质作用。国外学者认为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肠肌层内炎症有关,后者程度直接影响着前者的持续时间[2];国外学者通过研究提出神经反射抑制胃肠运动是造成术后肠梗阻的重要原因。

由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诊断实践中应明确其与术后肠梗阻的区别。我国学者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定义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它是指发生于术后早期,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的肠梗阻。此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特点如下:发生时间为术后1~2周,同时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并伴有大量出血、较重创伤;术后常见对称性腹胀,虽然早日肠功能恢复,但进食后出现肠梗阻症状,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结合患者体征及影像学证据。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来说,其临床表现与其他肠梗阻具有相似性,常见恶心、呕吐、腹胀等,但也存在差异性,如:术后患者虽然有少量排气排便,但其胃肠道功能可能未恢复,在此情况下进食,便会迅速出现梗阻[3];同时,此类梗阻患者腹部体征为腹部实变体征,在触诊时,可感受到明显的不均匀柔韧感;在腹部X线立位平片检查显示全腹部实变征象,可见少量肠管积气与气液平;经CT检查,肠壁增厚,其影像学特点为扩张不均匀,肠腔内积液,肠管间分界不清、腹腔积液,在增强扫描后发现延迟强化[4]。因此,临床实践中,应结合不同的诊断方法,充分发挥CT检查的作用,并且要与其他肠梗阻进行有效的辨别,在确诊后,应给予非手术治疗。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确诊后,给予了非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包括胃肠减压,主要利用小肠减压管,缩短了肠梗阻缓解时间,保证了治疗效果;肠外营养支持,并在肠道功能恢复后,行肠内营养,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而言,其病程相对较长,如果长期禁食,则会出现内环境紊乱,进而不利于患者早日康复,经治疗后,患者梗阻缓解,则要充分发挥场内营养的作用,以此尽量避免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出现;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应用生长抑素、应用激素及中医药治疗等,如果上述方法均未成功,则要给予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龙锦,范建鹏,许元鸿,等.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5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08:864-867.

[2]李刚.通腑泻热合剂辅助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3]汪海平,项和平.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医学,2014,12:54-55.

[4]肖兴元,杨洁,张大平.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体会(附23例报告)[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4,03: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