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30021
摘要: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阴,消谷耗液,或长期过度情志刺激,如郁怒伤肝,或劳心竭虑等,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烁肺胃阴津,或劳欲过度长期房室不节,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火因水竭而愈烈,其关键是阴虚燥热。发为消渴。并要合理地选用相应的治法及药物,在护理上消渴病不单是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而对消渴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自我管理,同时结合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血糖监测等制定个体方案,针对每个患者存在的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
关键词:消渴病;病机;护理及健康教育
中医称消渴病,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它以多饮,多食,多尿,或尿中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古人也称为“肺消”,“膈消”,“消中”。从中医病因病机来看先天禀赋不足是重要内在因素,尤以阴虚体质最易患病。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阴,消谷耗液,或长期过度情志刺激,如郁怒伤肝,或劳心竭虑等,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烁肺胃阴津,或劳欲过度长期房室不节,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火因水竭而愈烈,其关键是阴虚燥热。发为消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在《素问·奇病》篇中不仅对消渴的病因进行了论述,并根据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病名记载。《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医学心悟》还根据本证“三多”症状的主次,把本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即多饮为主者称之上消、多食为主者称之中消、多尿为主者称之下消。而消渴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胃)肾。燥热伤肺,则治节失职,肺不布津;燥热伤胃,则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燥热伤肾,则肾失固摄,精微下注。凡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情志失调,气郁化火,或劳欲过度,耗伤肾阴,均可诱发本病。消渴一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阴虚燥热,可变生多证。如肺失滋润,可并发肺痨;肝肾精血不足,可并发内障、雀目、耳聋,热壅血瘀,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热灼津液成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发为中风;阴损及阳,脾肾衰败者,可发为水肿;而阴虚阳浮,可见面红头痛,烦燥,呕恶,目眶内陷,唇舌干红,息深而长等,最后可因阴竭阳亡而致昏迷,肢厥,脉微细欲绝等危象。因此从消渴病的病理上看,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病变的部位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尤以肾为重,因此,从肺、脾(胃)、肾论治消渴病是非常重要的。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不能敷布津液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医学纲目·消瘅门》说:“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守养筋胃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二”。说明肺与消渴的发病有关;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而为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类证治裁·三消论治》云:“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说明脾胃与消渴病的发病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为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或混浊如脂膏。《丹台玉案·三消》说:“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渴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阳盛阴衰构成此证,而三消之患始剧矣”。若肾阳虚则无以化气上升,津液不布,则口渴多饮,下焦不摄,多尿随之而起。如《景岳全书·三消干渴》说:“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人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症也”。说明肾与消渴的发病甚为密切。从上可知:正是由于长期过食甘肥,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或先天不足,素体阴亏,或恣情纵欲,房事不节,劳伤过度,耗损阴精,肾阴亏损,阴虚火旺,上蒸肺胃,以致肾虚与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故《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金匮要略》认为脾肾二脏极为重要,“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古今录验》曰:“肾气不足,虚损消渴,小便数,腰痛”,“房事过度,致令肾气须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临症指南医案》曰:“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元、津涸热淫而已”。
消渴病虽有在肺,脾(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损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脾虚肾亏常可同时存在,而“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但肺、脾(胃)、肾三脏中,尤以肾最为重要,即使症状表现在肺或脾(胃),亦与肾密切相关。如《石室秘录·卷六·内伤门》说:“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由此可见消渴病以肾为本。
消渴即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其对人体的危害是相当的大,最终可导致各系统功能的衰竭,由于目前很多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或过服温燥药物等,而使本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必须引起国人的重视,要明确本病的病理以阴虚燥热为主、即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并且互为因果。临床多损及肺、脾(胃)、肾三脏,在治疗上以清热生津、健脾益气、滋养肝肾,温阳补肾为主要治法,坚持药物治疗,中药可选用黄连、巢丝、花粉、知母、地骨皮、桑白皮、寸冬等,并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相应的治法及药物,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在护理上消渴病不单是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而对消渴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自我管理,同时结合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血糖监测制定方案,针对每个患者存在的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健康教育计划,向患者讲解嗜烟酒与本病的关系,使其戒除烟酒。对不规则服降糖药者,应向其讲解消渴病对全身血管和重要脏器的危害,使患者了解消渴病基础知识和治疗要求,学会测定尿糖,掌握血糖正常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饮食治疗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应严格和长期执行。Ⅱ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患者,饮食治疗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以及减少降血糖药物剂量。饮食治疗原则:制定食谱,制定总热量、计算碳水化合物含量、蛋白质与脂肪比例以及合理分配。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对肥胖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但如有心、脑血管疾患或严重微血管改变亦应按具体情况作妥善处理,运动量可适当减少。要求每天快走一个小时或者游泳30分钟。对中青年消渴病患者应讲解消渴病是终生性疾病,若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导致身体残疾或过早死亡。全面有效地控制消渴病,需要病人自身具有一定的消渴病知识,在治疗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要求坚持用药,根据血糖随时调整用药。对于血糖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评估近期或者近一段时间治疗的效果,根据血糖的情况制定下一段的治疗方案,同时按时查血糖对患者也起到警示作用。要求每周查空腹血糖一次,两周查餐后血糖一次。中青年患者早期多表现焦虑、易伤感、易激惹;后期常出现抑郁、悲观、退缩、生活懒散等。对患者的心理变化应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关心患者,同情他们的疾苦,满足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疾病的发展过程、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均有所了解,稳定患者的情绪,积极地投身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