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百春(辽宁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超声科127000)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155-02
【摘要】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5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其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以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55例脑梗塞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45例,检出率占8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者9例,占1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因。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效判断狭窄程度,并对斑块进行分型,有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预防脑梗塞,提高病变治愈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
脑梗塞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病因。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占重要地位[1]。国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及梗塞的部位密切相关[2]。本文通过对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旨在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并阐述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脑梗塞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脑梗塞55例。其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41-80岁,平均60.5岁。均系2010年11月到2011年10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期间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塞患者。对照组选择年龄相当既往无任何疾患的志愿者50名。脑梗塞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CT和MRI扫描证实,心源性脑梗塞、肝肾肺功能衰竭、肿瘤患者除外。临床症状:反复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突发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失语等,有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瘫痪,部分有意识障碍等。
1.2检测方法
采用TOSHIBA-Xario(SSA-660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宽频变频线阵探头,频率6.5-8.3MHz。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取颈动脉长轴切面,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切扫查,由近及远,依次显示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起始处和颈外动脉(ECA),然后将探头旋转90°,沿血管走行做横切检查,观察血管腔内径、管壁厚度、斑块及血流情况。每一指标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测量指标:1.CCA内径:于CCA分叉前2cm处测量;2.距分叉膨大部以远1cm处分别测量ICA、ECA;颈动脉内-中层厚度(IMT):正常的颈动脉管壁呈典型的“双线征”,即两条平行的强回声带被一低回声或无回声带所分离,两线间的距离即为IMT。正常值<0.9mm,如>1.0mm为增厚;3.管腔内-中膜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IMT>1.2mm,但未造成管腔狭窄,视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根据斑块回声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分为[3]:⑴较均匀的低回声脂质型软斑块;⑵等回声的纤维型斑块;⑶强回声或伴声影的钙化型硬斑块;⑷回声强弱不均的溃疡型混合斑块;4.观察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充盈管腔情况,用频谱多普勒测量各段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流速(EDV);5.估计管腔狭窄程度:⑴轻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20%而<50%,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⑵明显狭窄:50%≤管腔狭窄≤99%,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⑶完全闭塞:无彩色血流。
1.3判断异常标准:如IMT>1.0mm为增厚,管壁回声不规则与光点增粗,为颈动脉硬化征象;颈动脉任何一处发现斑块(IMT>1.2mm)均为斑块形成;CCA、ICA、ECA中的任何一条管腔狭窄均视为管腔狭窄,无论是存在管壁硬化,还是斑块形成或是管腔狭窄中的一项或>1项均视为异常。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8.0软件包,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55例脑梗塞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48例,占87%;对照组中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共9例,占18%,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病变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比较
3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血管内膜逐渐增厚纤维化,阻力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升高,颈动脉作为连接心脑两个重要器官的管道,其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脑梗塞是神经内科常见病,有研究表明,颈部血管病变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颈动脉IMT、斑块及狭窄程度反映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本组结果显示:脑梗塞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是内膜脂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血液成分的灶性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增多,导致脂纹形成,表现为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多分布在血管分叉处的外侧壁及弯曲处的内侧壁和颈动脉窦部,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响形成湍流等非层流状态,从而易使内膜受损,有利于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样病变。当斑块突入管腔时,由于富含脂质或管壁应力的增大,斑块可发生破裂,暴露的脂质和胶原纤维可激活血小板,斑块增大会直接阻塞血管;斑块不稳定破裂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形成血栓,是构成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脱落的可能,栓子脱落在脑梗塞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检测脑梗塞55例患者中,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者48例,其中重度狭窄和闭塞7例。对照组50例中,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9例,无动脉狭窄或闭塞,二者有明显差异。
研究表明[4]:脑梗塞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梗塞的重要原因。颈动脉位置浅表易于观察,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个良好窗口。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清晰地显示血管内-中膜是否增厚,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管腔狭窄、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还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及定位,并能对检测到的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无创、简便、可重复的常规检查方法,可以对斑块进行形态学评价,并可估计其稳定性,不仅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而且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德.老年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98-108.
[2]魏莉,潘光成,应荣斌,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5):298.
[3]张梅,张运,高月花,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4):229-231.
[4]赵博星,秦石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的超声研究.实用诊断及治疗杂志,2004,18(4):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