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晨晖(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350000)
【摘要】当前对于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在机制和治疗上也已经有一定的突破,但是在小儿的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抗病毒的评价上,进展甚为缓慢。本文针对当前对于小儿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小儿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肝炎;抗病毒【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82-02
前言:当前针对小儿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需要依据小儿的实际个体情况来制定治疗的方案,无论是在肝纤维化的预防、抗病毒的治疗、肝脏功能的改善、肝细胞的保护和免疫调整,都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家属的状态,并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理。目前的治疗总原则是,主要针对肝炎病毒进行清除治疗[1]。抗病毒的主要机理为,阻断或者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或转录,使其失去繁殖的能力,以减轻肝组织的病变、减少传染性、阻止原发性肝癌细胞的发展和扩散、阻止肝硬化的发生,以确保幼儿能够正常发育成长。当前用于小儿病毒性肝炎治疗的药物比较多,但是使用和研究均较为广泛的有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本文针对当前的治疗效果进行归纳总结,内容如下。
1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
11干扰素抗病毒机理干扰素(IFN)最早见于人体的淋巴细胞中,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技术大量人体外合成,其主要的作用机理在于阻断病毒的DNA复制过程,并在细胞内部促进抗病毒蛋白的形成,对于病毒的mRNA的传递起到抑制作用,并促进病毒的RNA发生降解[2],因此病毒的蛋白质合成受到极大影响而逐渐丧失感染和繁殖。除此之外,干扰素对于杀伤性T细胞的识别和靶向定位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2干扰素治疗的指征针对乙型肝炎采取干扰素进行治疗,需要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并且经过常规性的治疗没有效果。经过两对半的检测,乙肝病毒指标都呈现阳性,ALT检测数值升高至正常水平的1-4倍,病理表现出现慢性肝炎的迹象。针对丙型肝炎,ALT检测数值持续异常,患儿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均为阳性,患儿的肝功能代谢情况良好。
13干扰素治疗的疗程、剂量和剂型干扰素的使用上,有α、β、γ三种[3]。三种干扰素抗病毒的机制是基本相当的。干扰素进入患儿体内之后,促进抗病毒蛋白产生的几率为55-60%。因此可以认为抗干扰素抗体对于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当前针对儿童使用的干扰素剂量,建议为每次5-10万单位/kg,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每个星期注射3次,治疗周期保守为3-4个月,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以延长至6-7个月。由于患儿的机体较成年人弱,因此给药之后需要密切留意,尤其是治疗后的腹泻、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和肢体酸痛等症状。可以采取相应的药物进行对症控制,不需要停药。采用干扰素对患儿进行治疗,过程中可观察到白细胞计数的减少,因此对于血象的观察至关重要。
14药物不良反应小儿进行干扰素的抗病毒性治疗后,可能会出现风湿性关节炎、狼疮性肾病、紫癜和皮疹等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也有可能诱发忧郁或者兴奋。而由于药物所答导致的间质性肺炎并不多见,以上症状在药物停减后大部分都会逐渐消失。
2核苷类似物的应用
21拉米夫定适用的人群为患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患儿,年龄在16岁以上,不限制性别,胆红素检测<50μmol/L、ALT水平高于正常数值、乙肝病毒检测呈阳性。目前针对16岁以下,12岁以上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儿,也考虑在该药物的治疗适用范围之内。拉米夫定不适症症的主要情况有,带有明显的糖尿病、精神病、肾脏疾病,心脑疾病的患儿。其次为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低下者,患有遗传性的Wilson症,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和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者都不适应该药物的治疗[5]。
22阿德福韦目前临床应用的阿德福韦酯是阿德福韦的前体,在体内水解为阿德福韦发挥抗病毒作用。阿德福韦酯是5’-单磷酸脱氧阿糖腺苷的无环类似物。一般慢性患儿该品的推荐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5mg,饭前或饭后口服均可。其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腹泻、恶心和食欲不振。
23替比夫定替比夫定片,适应症为替比夫定用于有病毒复制证据以及有血清转氨酶(ALT或AST)持续升高或肝组织活动性病变证据的慢性乙型肝炎成人患者。目前也适用于患儿,其优势在于,对于肝功能受损的患者,也可采用来进行治疗,不足之处为停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病毒反弹。
24恩替卡韦别名恩替卡韦水合物、恩替卡韦一水合物,最新抗乙肝病毒的一线药物。恩替卡韦是环戊酰鸟苷类似物。II/III期临床研究表明,成人每日口服05mg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患儿可以直接在成人剂量减半的基础下进行治疗,但是针对儿童用药的药代动力学数据,尚未见有详细的研究报告,目前仅是根据一般临床经验进行患儿的治疗,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未来与展望当前,针对小儿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评价方法正在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且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尤其是反义核苷酸疗法的引入,有望于在未来采取高度特异性和精确选择性的疗法来治疗小儿感染的肝炎病毒。由于反义核苷酸技术具有剂量少,效果显著的潜力,因此可以极大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扩大小儿用药的适用范围。
在乙肝病毒的传染控制上,DNA疫苗的技术的诞生,将为未来幼儿抵御乙肝病毒的侵蚀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该技术采取基因重组的技术,将能够产生肝炎病毒抗体的DNA整合到患者的体内,让患者获得抵抗HBV入侵的能力,从而诱导机体的细胞免疫杀伤性T细胞对HBV进行有效清除,这对于小儿肝炎的预防和传染的控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虽然以上技术的前景非常美好,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实际上的瓶颈需要解决,真正应用于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1]于红缨,符政远,邓英,李勇忠.421例乙肝病毒e抗原阴性及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肝病临床和病毒学特点比较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2_______(09)[2]焦记丽.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抗病毒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02)[3]潘钰卿.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4(11)[4]赵文丽.抗乙型肝炎病毒药替比夫定[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04)[5]姚光弼.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策略及实施[J].现代实用医学.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