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及对策

邢晓红

邢晓红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南京211300)

【摘要】护理工作是一个高风险职业。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争取以最小的创伤、最合适的输液途径及最安全的固定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以确保护理的安全性。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169-02

静脉输液是一种将无菌液体直接滴入人体的治疗方法[1],是我国现行医疗体制及模式下最常用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据统计,我国90%~95%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不同形式的静脉输液治疗[2]。80%以上的护士75%以上的工作时间是用在静脉治疗上。[3]

静脉输液风险属于医疗风险的一部分,是指存在于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4]静脉输液风险可发生于输液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且最有可能造成实际伤害。[5]对静脉输液风险的正确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护理人员应做好风险识别以减少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各种风险。[6]

随着临床静脉用药种类的不断增多、输液工具的不断更新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护士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也在日益增加。我院对当前全院静脉输液现状进行了一次横断面调查,现报道如下。

1.背景介绍

1.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医院静脉输液治疗目前所处的水平以及问题,以便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改善质量,避免护理风险。

1.2调查时间

2014年6月24日9:00~11:00

1.3调查对象

22个临床科室。(有效样本数349例)

1.4调查重点

输液工具的选择、输液穿刺部位的选择、各种导管的维护情况、导管的固定、输液通路的安全连接。

1.5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普查相结合,拍摄导管状况的照片并进行静脉输液现状的分析。

1.5.1普通科室:以床号末尾数字为1、3、5、7、9的床位为抽样对象。

1.5.2重症病房:全部床位均为调查对象。

2.调查结果

2.1穿刺工具选择比例

2.2临床静脉输液常见问题汇总

依图所示,根据二八原则,前三个问题是目前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1穿刺工具选择不合理

2011版《输液护理实践标准》指出: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原则:满足输液治疗需要、穿刺次数最少、留置时间最长、对病人损伤最小、风险最小。钢针仅适用于单次输液、单剂量输液、非刺激性药物输注的治疗。长时间使用钢针输液会增加渗出的几率:TID输注刺激性药物易导致化学性静脉炎。

3.1.1输液工具不合理的具体表现

3.1.2输液工具不合理的原因及对策

3.2导管固定欠佳

3.2.1导管固定欠佳的具体表现

3.2.2导管固定欠佳的原因及对策

3.2.3建议的固定方式

3.2.3.1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透明敷帖固定横型固定

3.2.3.2延长管U型固定,肝素帽要高于导管尖端,且与血管平行

3.2.3.3Y型接口朝外

3.3穿刺部位不合理

3.3.1穿刺部位不合理的原因

3.3.2穿刺部位不合理的原因及对策

4.结论

临床一线护士虽然每天都在进行静脉输液的操作,且每个科室都会定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操作技能的考核。但护理作为风险职业,护士每一次的操作都伴随着护理风险。这类风险就像隐形杀手,往往就在不经意间成为护患矛盾甚至纠纷的根源。护士只有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规范的流程严格要求自身,争取以最小的创伤、最合适的输液途径及最安全的固定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将护理风险降至最低限,保障病人的输液安全,促进护患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梅芳,孙桂红,窦于林,移动信息技术结合三原色改进门急诊输液工作流程[J].护理学杂志,2013,28(18):3-5.

[2]任玉英.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化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8);704-705.

[3]唐蕾,郭锡华,陈均茂,等.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践静脉用药集中混合调配的摸索.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5(7):397.

[4]陈谷.北京市部队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0.

[5]WilliamsCK,MaddoxRR.Implementatoinofani.v.medicaationsafetysystem[J].AmJHealthSystPharm,2005,62(5):530-536.

[6]IngramP,LaveryI.Peripheralintravenoustherapy:keyrisksandimplicationsforpractice[J].NursStand,2005,19(46):5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