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华1吴莉莉2(1.厦门工商旅游学校;2.厦门华天涉外学院)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状况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也关系到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本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现阶段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的成因。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成因表外业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现代经济的金融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银行风险状况关系到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而由于商业银行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增多,银行受各种风险影响的因素增多。本文主要结合商业银行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1宏观因素
不论是从现状还是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中国目前宏观经济都呈现着良好的运行态势,经济增长有着坚实的基础。但由于金融危机传染性的影响,我国为尽可能地消除这种影响带来的后果,先后出台了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四万亿的投资投入计划,这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同时,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正逐渐暴露出来,经济运行中面临风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变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为金融主体的商业银行,遭遇风险的机会更高,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以尽可能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减低危机带来的危害。
目前,从我国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其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快速增长导致投资效率下降,可能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投资拉动型的,即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投资高增长导致了当年固定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上升,至今已经达到GDP的三分之一,而最终消费率下降,有可能导致投资效率的下降,致使这种类型的经济增长也可能难以为继。
二是投机性资产价格变动导致泡沫破灭的风险。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也搞得如火如荼,房产开发中的泡沫现象已显现,部分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中存在的泡沫成份也日益严重,黄金等贵重金属的价格也上升得比较快,这些资产价格变动可能会带来风险。
三是政府干预。政府干预银行的贷款行为并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而可能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采取措施,消除政府干预商业银行贷款的问题。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市场运行的规则,保障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履行“守夜人”的社会管理职责,而不是将精力集中在对企业经营的管理和干预。只有政府定位明确,才能够有效地减少政府干预行为,并减少导致商业银行产生风险的因素。
四是政府对银行行为的监管存在问题。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不够,监管效率不高。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各自为战。监管部门同其他有关部门如财政、税务、监察之间也缺乏明确分工和有效协调,政策措施相互重叠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复检查、重复监管也比较常见。必须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工作规定》,对银行审慎监管法规体系进行设计、规划;对现有的法规进行清理、归类和修订;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法规制定程序,对监管法规的立项、审议和发布实施进行规范,提高监管法规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定期对监管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及时对监管法规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制定并及时更新监管法规手册,加强宣传、辅导和培训。
在这次美国次级债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IMF(2008)认为,在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升级过程中,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和金融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加上监管当局的监管放松,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次贷危机的爆发是难则其咎。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重要警示。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效的监管将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和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人民建立合理的预期。政府应该加强国民经济运行、金融系统运行和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善银行体系信贷情况和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理顺房地产调控管理体系,建立起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政出多门和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独自为政的现象,加强各个部门之间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合作;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利用职权寻租设租而偏离有效政策;建立一套有效的监控制房地产市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预警系统准确把握市场真实情况,保证政府政策制定时机和方案的合理性。
2微观因素
从银行本身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务快速扩张也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银行贷款快速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靠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各家银行总贷款量增长迅猛。“虽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看似下降了,但这只是从账目表面上看,并非根本性解决了不良贷款问题。”如果中国经济出现意外的缓滞,新贷款的迅速增加可能使银行在未来承受更大的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二是银行过度从事高风险的业务。银行贷款的快速增长除了正常的市场需求以外,与经济大环境的繁荣是相适应的。由于外汇占款、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压力以及地方政府搞土地开发的投资冲动等原因,导致商业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同步快速增长。这些可能导致新的呆坏帐产生的风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业的过热苗头已经非常明显,其系统性风险日益暴露。在此情况下,贷款投向集中于房地产业而导致的行业结构风险日益严重。
三是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国有企业是公共所有,但实际上控制者是政府机构,机构有控制权却没有现金流权利,因为现金流权利属于纳税人,而且政府机构的目标与委托人目标十分不同,政府机构更关注其政治诉述,而不是利润。由于银行治理结构中缺乏独立的存款人利益的代表,存款人利益无法得到真实的保障,政府侵占存款人利益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增强存款人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是管理水平。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工作是个薄弱环节,管理不到位,漏洞很多,无形中加大了贷款风险。首先,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财务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业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专业素质差,工作责任心不够,操作失误,甚至玩忽职守,均会直接或间接带来损失。其次,我国银行的财务决策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决策者有时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主观臆断来对投资和项目进行决策,没有仔细搜集全面真实的经济信息并对搜集到的经济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导致决策失误,使得银行蒙受巨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特别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以存款论英雄,用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决策,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屡禁不止,直接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发生。再次,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办法,对贷款的调查不够深入,后评价不能及时跟进,对贷款的用途监督不严,对贷款档案管理不够健全和规范,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等都会造成贷款难以收回,不良贷款增多,财务风险加大。
五是表外业务风险成因。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①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②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③承兑业务;④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融创新,即使有一些,也难以普及并深入发展下去。其他如担保、包销承诺等业务也都还是品种少、规范小、缺乏深度和广度。其次,对于表外业务的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区别和核算不符合国际惯例。该制度指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应在表外科目核算”。但又规定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未启用的有价证券,金融企业也应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原则推荐书规定:表外科目的核算对象即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表外业务。再次,表外业务的收益较差,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不是主业,致使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为了拉拢客户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性服务。例如,代理收款、代发工资、信息咨询等。
由于商业银行行表外业务的内控机制正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内部管理不严和操作的漏洞、错误加大了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银行不运用自己的信贷资金,出现的风险不会及时暴露出来。担保类表外业务虽然在办理时不确立债权与债务关系,但一旦客户违约,所产生的风险与贷款风险无异,风险产生后银行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总之,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是复杂的,多变的。只有结合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尽量避免商业银行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石汉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成因、效应及治理策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4.
[2]段红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2.
[3]李华.银行业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视角.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