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冯俊贞冉素梅(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神经内科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随机对神经内科住院的342例病人进行分组,分别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和周围静脉留置针技术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留置针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通过对比发现使用颈外静脉置管法可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的损伤,有效地保护静脉,减少静脉炎等输液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160-01
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为各种缺血及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年龄偏大,血管情况差,而静脉输液是神经内科疾病的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周围静脉留置针是常用的输液方法,但由于血管条件差、输入药物多为高渗性、刺激性较强等原因留置时间短,容易发生输液部位红肿外渗、静脉炎等并发症。我科对2011年月至2011年10月342例脑血管疾病住院病应用了颈外静脉置管和周围静脉置管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0月我科住院病人,应用颈外静脉置管119例,称为研究组,其中脑梗塞68例,脑出血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例,年龄42~84岁,选同期住院病人223例,做为对照组其中脑梗塞127例,脑出血58例,短暂性脑缺血38例,年龄35~86岁。
1.2方法
1.2.1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法:选用苏州灵岩基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或侧卧位,必要时颈肩部垫一软枕,充分暴露颈外静脉,如颈外静脉不充盈,可由协助者压迫颈外静脉近心端,使颈外静脉充盈,严格无菌操作,检查留置针,尾管连接头皮针接5mL生理盐水注射器,排气,松动针芯,以颈外静脉上1/2~1/3段合适处为穿刺点,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角进针,尽量使针头刺入皮肤后直接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进入0.2~0.5cm左手送管,右手拔针芯同时进行,至套管全部进入血管,确认回血后即置管成功[1],用透明敷贴固定,尾部妥善固定,注明穿刺日期、时间、操作者。输液器连接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即可输液。
周围静脉留置针穿刺所用材料一样,为一人操作,按常规进行穿刺。
1.2.2观察指标:
比较颈外静脉置管法与周围静脉置管法输注高渗性液体的病人,其留置针置管时间的长短及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2.3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l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比较,研究组119例,平均置管时间7.5±2.3天,而对照组223例,平均留置时间3.4±2.6天,t=2.78,P﹤0.05,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2.2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比较,颈外静脉组静脉炎的发生率5.68%,而周围静脉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8.62%,X2=21.78,P﹤0.01,两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
3讨论
3.1颈外静脉留置针不易堵管或液体外渗,留置时间长,适合神经内科昏迷、躁动或长期需静脉输注高渗液的病人随时用药和持续用药。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因颈外静脉该静脉回流血量大,高渗性、刺激性强的液体经颈外静脉输入时,因有大量血液回流从而得到稀释,降低了渗透压。又加上颈外静脉粗,血管外径最大可达0.8~1cm,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丰富,供养充分,组织修复快,适合置管多次输入液体,而外周静脉相对细,静脉回流慢,不能满足高渗性液体稀释的要求。而且外周静脉处于机体下垂部位,重力及血液回流的影响容易引起液体外渗或堵管。因此颈外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长。
3.2颈外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比周围静脉留置针的发生率要低,有利于保护老年脑血管病人的血管,有人报道,管径和静脉炎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关系。路必琼等研究研究显示:静脉越小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越早,主要是血管越小则管腔越小,血流量越小,管壁越薄致留置针与血管壁机械摩擦增多,血管内滞留的血药浓度增多等损伤血管自我修复的能力越差[2]。
3.3穿刺护理注意点,穿刺时按照要求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粘贴透明数据时由中心点向外周轻轻按压,挤出空气,使敷贴与皮肤更好地贴紧。如发现透明敷贴有卷边现象时,及时消毒穿刺部位更换透明敷贴。
参考文献
[1]周卫惠,周玉萍,吴淑珍.常规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7,9(19):91-92.
[2]路必琼老年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J]护理学杂志,2003,18(0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