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邵继芬

——如何巧“焐”作者的真意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徐庄镇中心中学邵继芬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可见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浸蕴着作者的情感、心血。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会教学生“焐”。

一、设计疑点,巧焐句子的含义

学习语文不仅要知道文章表层的含义,更应该推究作者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我接触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句诗的时候没有同学生一起深入研究,实际上它有深意:写出了王孙公子迷恋琵琶女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奢华放纵,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这句的含义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呢?我设计四个问题

1.“钿头银篦”是什么?(贵重的装饰品,王孙公子能佩戴得起,不是一般人的装饰)

2.“钿头银篦”的结局怎么样了?(贵重的装饰品打节拍击碎了:场面的热烈,击节人忘乎所以,一掷千金)

3.谁穿“血色罗裙”?(当代明星琵琶女)

4.华丽的衣服为什么被酒玷污了?(琵琶女放纵奢华,虚掷光阴)这几个问题设计好,句子的意思学生就能“焐出”了。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巧焐主题

语文教学中借助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阅读《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教师如果创设情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饱受残疾折磨之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只能凭触觉来了解世界,现在的绚丽景色一旦陷入黑暗,他们就会对课文中的“一件东西一旦失去,才会留恋它”,“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等语句,就能理解得比较深刻,就能被作者那种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打动,并对作者提出的“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思考,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抓住作者的人生经历及风格,巧焐言外之意

古人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这里的所谓“人”与“世”即我们所说的背景知识。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与诗人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密不可分,因此“知人”,就是要求鉴赏者了解诗人的身世和思想。诗歌又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某一时代的诗歌,总带着这一时代鲜明的印记。因此关注诗人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积累相关的历史常识,是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条件,这也就是古人所谓“论世”。

比如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诗,我们就要知道杜甫的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确确实实是“忧国忧民”的一生(知人),这首诗是杜甫于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是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已定,便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如愿。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掉了生活等诸方面的倚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而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此诗是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另外,就杜甫整个诗作的主题内容来看,自他入蜀后,他的诗即入于“老境”,“思想性方面已不如前期光彩。”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分析《登高》一诗时,不能机械的把该诗同他入蜀以前所作的大量诗篇生硬的联系在一起。绝对地说他“尽管吃尽苦头也从不悲观消极”似乎很值得商榷。(1)

四、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理解课文的中心

古典诗歌取材丰富,情感类型多种多样,大凡人类喜怒哀乐之情都在古典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而这些情感又因为个人经历、胸襟气度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分析诗歌题材内容入手,归结产生不同情感的原因,理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情感类型,然后将其分门别类,从而作为鉴赏新作时的参考。比如:忧国忧民之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家亡之痛楚(李清照《声声慢》);游子逐客之凄凉(白居易《琵琶行》);征夫思妇之幽怨(王昌龄《闺怨》);怀才不遇之寂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报国无门之激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建功立业之豪迈(王昌龄《从军行》)等等(2)

五.把握古诗中的一些常见意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意象是寄寓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歌创作“言不尽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古诗中意向的寓意往往是固定的,如桃花象征美人。桃李纷飞预示春光逝去,美人迟暮;牡丹华贵,菊花高洁,梅花孤傲;大雁南飞,寄托离情,燕子归来,寓示团聚等等。教学中帮助学生归纳这类自然事物在古诗中的常见寓意以及所寄托的情感,运用于诗歌鉴赏实践,则可事半功倍。(3)

语文要读更要“焐”,我们学会了“焐”的方法,无论是今后求学,还是生活,都能感到文学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