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琳梅(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云南昆明650118)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总结用药经验,为临床更为合理的用药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5年我院出现的60例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性质与类型、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累及器官和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情况。结果:60例ADR中,男性共45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为1.8:1;口服给药途径引起的ADR有41例,占68.33%;静脉滴注16例,占26.67%;抗精神病药引起ADR居首位,有29例,占48.33%;其次是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有17例,占28.33%;抗结核药、抗病毒药引起的ADR各为6例,占10%;临床表现以神经-精神系统损害最多。结论:持续加强ADR监测工作与收集,药剂科注意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主动上报的积极性,对保证用药的安全与合理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给药途径【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6)3-0170-0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据相关报道,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于ADR,ADR已经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收集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是药物不良反应自发呈报,自发性的高低取决于收集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医生的重视程度,这也影响着不良反应数。我院从2015年4月份开始,药品不良反应收集工作正在循序渐进开展,经过近一年的工作,不良反应收集工作逐渐显示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就是回顾性的分析2015年我院出现的60例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性质与类型、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累及器官和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情况,并对这些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分析资料全部来自于2015年笔者收集本院患者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1.2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5年我院出现的60例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性质与类型、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累及器官和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情况。
1.3统计方法利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记录及统计计算。
2结果2.1性别与年龄分布60例ADR病例报告中,其中男性共45例,占75%;女性15例,占25%,男女比例为1.8:1,男性的ADR发生率较高。发生ADR的患者年龄跨度为15-81岁,其中发生ADR年龄段较多的为中年患者。
2.2ADR的性质与类型60例ADR中,有58例为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占96.67%;有2例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占3.33%。
2.3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60例ADR中,口服给药41例,占68.33%;静脉滴注16例,占26.67%;肌肉注射3例,占5%。具体见表2,结果显示口服给药途径引发ADR发生率最高。
2.4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分布60例上报的ADR中,抗精神病药引起ADR居首位,有29例,占48.33%;其次是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有17例,占28.33%;抗结核药、抗病毒药引起的ADR各为6例,占10%,其他药物2例,占3.34%。
2.5ADR累及器官和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3讨论用药安全是关乎到患者生命健康的大事[2],药物作用具有广泛性,一方面可改善机体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减轻或治愈疾病,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引起机体生理、生化紊乱或功能改变而损害机体,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危害,甚至造成残疾与死亡[3]。
因此及时监测和收集药物的不良反应,正确判断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进行应对是非常必要的。
从统计结果来看,我院口服给药途径引起的ADR有41例,占68.33%;静脉滴注16例,占26.67%。这与有关文献报道统计结果有所不同,相关文献报道以静脉注射引起ADR占多数,因为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无吸收过程,内毒素、PH值等均是产生ADR的直接诱因[4]。我院诊疗项目为两大块,即感染性疾病、精神性疾病,我院精神病患者均以口服给药为主。感染性疾病主要为HIV感染者,少部分为结核病患者,在HIV感染者中部分合并结核。即上述患者常规口服抗病毒药,抗结核药及复方磺胺甲恶唑预防机会性感染,所以口服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偏高。
60例ADR中,临床表现以神经-精神系统损害最多,主要是锥体外系反应、眩晕、头痛、头晕、失眠等,其主要原因是精神患者,均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易发生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反应有帕金森综合征(出现面容呆板、流涎等)、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张口、斜颈等)、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等)、迟发型运动障碍(出现舔舌、咀嚼等)容易被观察与发现。与一些比较隐蔽不良反应比较(如心血管、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的不良反应),不容易被发现。即应加大力度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重大药害事件发生。
在60例ADR中,58例为一般的不良反应,2例为严重不良反应。
在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中,要重点监测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遵循可疑即报原则。本研究中上报2例严重的不良反应分别为:外科上报的注射用头孢地嗪、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引起重型药疹;感一科上报的复方磺胺甲恶唑片、依非韦伦片引起的重型药疹。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2位患者均为HIV感染者,CD4细胞计数分别为30、11cells/ul,免疫功能比较低下,易出现不良反应,所以针对HIV感染患者,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在给药的同时,应严密监测用药反应,在用药前要认真询问患者过敏史,出现不良反应后要避免使用与之前出现不良反应有交叉过敏的药物。
由此可见,不良反应上报和收集工作对于及时分析本院临床用药是能较好的提供指导依据的。临床科室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持续加强ADR监测工作与收集。同时药剂科注意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主动上报的积极性,也对保证用药的安全与合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赵香兰.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J].广东药学,2002,12(5):4-9.[2]李韵梅.药物不良反应545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6):54-55.[3]赵宁民,李晓天,秦玉花.10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4):412-413.[4]王瑞彩,王树庆.静脉滴注给药应因病慎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3):1526-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