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3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探

黄献清吕道云

黄献清吕道云广西民族大学

【摘要】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建立在传统主客两分的对象性思维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方法等都已不适合现代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僵化状态。如果不及时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将不能适应现时代发展的需要。交往实践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社会实践在当代的新发展。用交往实践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进行

审视,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对社会实践的不同认识,将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在生产实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交往实践是马克思社会实践在当代的新发展。交往实践指向人与人活动的社会关系领域,而生产实践是人与物的领域。长期以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生产实践思维下,把本该是人与人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误以为是人对物的生产领域的改造活动。现阶段,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生产实践对象性思维下已经接近僵化。急需交往实践对其进行理论指导,以寻找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长点。

一生产实践对象性思维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生产实践对象性思维的长期指导下,虽然曾经在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其不适应性和弊端也日益暴露。由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是人对物的改造,过于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占上位。农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塑造的对象,没有主体地位,沦为教育者的客体对象物。农民要做的就是对教育者传递的内容进行背诵。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是简单的、单向化的,更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农村长期存在,使教育者和受教育对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不到位。这是现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之一。教育者——村干部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在对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上,而没有深入农村、农民思想实际,把与农民的交往、交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部分。矛盾出现时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处理。平时就没有注意对广大的农民群众进行思想引导或注意在经济工作中对其品性进行提升。在经济利益的日益驱动下,甚至很多村干部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只要解决了农民的经济问题就太平了,但实际上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了,矛盾却越来越多。可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方——受教育者在主客对象性思维下,由于是充当教育者塑造的客体对象物,因此在广大农民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教育者的政治工具而已,对自己没有多大作用。在调查中,问及农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65%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必要性,是党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的工具;而只有35%的人认为很有必要,是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在问及思想政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4-0004-02

治教育的作用时讨,厌思想政治教育、觉得没意思的占62%;只有21%的人认为有点作用。可见农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是不科学的,还停留在对象性思维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独立于自身之外的,是教育者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农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逃避态度,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这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动”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解决农民和村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问题,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真正有效的交往,这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之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是分开的两极。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对国家关于农村的方针政策用广播或者贴公告的方式进行宣传。农民和教育者的交往也限于一些日常公共事务上。在调查中,问及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找村干部,有67%的人认为办理需要经过村委会签章的事务时才会主动找村干部。可见农民和教育者之间缺乏真正的思想交流。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农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没有积极参与进来,是分开的教与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又怎能显示它应有的魅力?在生产实践的对象性思维下,农民作为教育者作用的对象物,是受动的客体,习惯于被村干部牵着鼻子走。由于农民缺乏主体地位,因此他们不能作为主体和受教育者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对象性思维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主体,导致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农民不能实现双向有效的交往,是其困境之一。

教育内容绝对化,这也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表现之一。在对象性思维下,客体的制约作用是绝对化的。因为它是指向单一主体的,过程是单向运行的。因此教育内容对主体的制约作用是绝对性的,它是单一主体活动的终界。教育者视教育内容为绝对的真理,是不可变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这些不可变更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农民进行相关传递。而受教育者——农民则只需要把这些内容一成不变地装进自己的脑袋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外的存在物。教育者是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声筒,而受教育者则是接受大量绝对化内容的容器。这种教育内容的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异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没有人的参与必然走向僵化甚至消亡。

生产实践思维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会存在上述问题,根源之一是把本该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生活世界领域误认为是人对物改造作用的生产领域。这种认识导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浑然不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之间错位,使其不能在相互牵引、相互作用中合理和谐地发展,最终导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可见,生产实践思维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急需新的理论的指导,才能走出困境,获得新的生长点。

二走向交往实践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交往实践是马克思社会实践在当代的发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交往实践作为理论基础,是其走出困境,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必然选择。交往实践是指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相对于人的活动领域的;它是多极主体作用于共同的中介客体而进行的一切活动;它是主客主的双重关系结构,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阐释。交往实践和生产实践作为实践活动的两个不同维度,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以往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看到主客对象性活动,而没有看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根源。用交往实践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将引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并向前创新发展,不断发挥它在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1.确立农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提升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交往实践是多主体间活动,正是多主体的存在,才使她的双重关系结构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关系的活动领域。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同时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确立了农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重要性。只有农民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自身道德素养提高方面的重要性,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提升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是既承认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又没有忽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相反,这时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对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策划引导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他与受教育者间的交往互动,要注重和受教育者——农民就共同的实际问题进行沟通,以达成共识。可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但是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共同进取的。这样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农民主体地位的回归,将与教育者形成互动的一极,从而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在真实有效的交往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2.教育内容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交往实践中的客体是开放的客体,它不仅是多主体共同作用的对象物,而且还是联结多主体的纽带。以交往实践为理论基础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内容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共同作用的对象物的同时,也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的纽带。这时教育内容的确定不再是绝对化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在交往中共同参与确定下来的。教育内容是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开放的,是走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一定的教育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在彼此信任、敞开心扉的交流中达成共识,这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品性都会因为彼此的交流而得到新的发展。而教育内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流中也不断得到新的生成,从而使它不断的向前发展以反映社会的新要求。教育内容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能更加贴近农民的现实生活,反映农民的真实需要,这样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更有针对性,而不断取得实效。

3.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能和谐发展,进而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由于交往实践中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确立了农民和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教育客体不再仅仅是作为对象物存在,还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农民的纽带。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

教育客体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而走向和谐发展的。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表明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极主体,能和教育者相制衡,从而使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受农民主体地位制约的。这样的教育者才能避免绝对主观的、脱离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作为主体共同存在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正是这种相互制约使他们之间能在合理的轨道内发展。而教育客体也不是绝对化的,而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孤独的自身存在。他虽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交往的基础和范围起一定的规定作用,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不是完全的受动体,他们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作为联结彼此的纽带。这样教育客体必然走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可见,交往实践中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保证他们之间的和谐发展,进而使农村思想政

治教育不断取得实效。总之,交往实践下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多主体的,而客体是向多主体开放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交往实践,使它从物的世界向人的世界回归。交往实践的主客主双重关系结构,能理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合理发挥,相互制约,相互开放中得到合理发展,从而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取得实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登巧、赵润林.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J].社会科学,2001.3

[2]陈海平.从主体性的内在困境到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超越[J].云南社会科学,2006.4

[3]苏明秀、张玉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调研探索,2004.11

[4]姜廷志、刘云林.论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