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郑文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1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郑文坤

郑文坤

四川省叙永县龙凤镇龙凤中心小学校646400

摘要:凡是语文老师都知道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写作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五大板块中的其中一个板块,是检验每一学段小学生语言训练效果的重要依据。可农村小学生向来不喜欢作文,有些孩子更是“谈文色变”,那么,如何让农村儿童走进生活,学会观察;表情达意,话由心声;适当模仿,寻求创新;加强积累,锤炼语言;组织活动,丰富载体……这些都是提高农村小学中段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对作文颇感头痛,甚而对作文存有惧怕心理。尽管我们都在为之付出努力,但收效甚微,学生作文好的很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缺少写作素材,内容单调;语言贫乏,且组织语言的能力差;假话、空话多,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诸多问题,老师倍感棘手。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应该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源泉,作文教学应走进生活,把儿童的视野引向学校、家庭社会及大自然,让儿童“以我手写我心”,“以我手写我口”,让生活走进作文。

那么,如何具体地让儿童将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作文写话相辅相成呢?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1.培养儿童观察生活的能力。如观察动物(猫、狗、猪、鸡、鸭、鹅),要抓住它们的外形、动作、姿势、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写“小猫抓老鼠,小狗看家”就抓住了猫狗生活方面的特点;观察植物(麦苗、油菜、四季豆、桃树、蒲公英),要抓住它们在枝干、叶、茎、花、果、色、形、味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写“麦苗绿油油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就抓住了麦苗、油菜花在色彩方面的特点。

2.指导儿童坚持写生活观察日记。鼓励儿童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景,及时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春景就要引导学生用眼睛看远处的青山近处的清水,用耳朵聆听飞鸟的歌唱,用鼻子闻闻花草的清香,用皮肤感受温暖的春风;回家写写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要学生抓住他们的身材、穿戴、神情等方面的特点。还要利用早上的晨读时间让学生上讲台大胆交流自己的日记。

二、表情达意,话由心声

作文只有表达真情实感,才能顺理成章、动人心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二学段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因此,让第二学段的儿童在写作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才能反映儿童童趣。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后,针对“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很高兴,他看到了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弯弯的小溪,美丽的鲜花,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有的同学写到“青蛙刚跳出井口,突然狂风呼啸,电闪雷鸣,青蛙吓得浑身发抖,立刻回到井里。”孩子们想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说就怎么写,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就可以。

三、适当模仿,寻求创新

绘画可以从临摹开始,学生习作也一样可以从模仿开始。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写文章都是在不自觉地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再加上不断地创新而独具风格的。指导学生习作时,让学生摸仿就好比给学生一根拐杖,我在指导学生自我介绍自我时,让学生摸仿《窃读记》一文的写法,紧紧抓住自己的爱好用具体的事例来写,然后在发散开来,引导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自己,多角度地介绍自己,效果是非常好的。

四、加强积累,锤炼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语言的积累对于写作多么重要,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千头万绪,也难得只言片语。厚积才能薄发,凡是会写作的学生也都喜欢读书,通过广泛积累,学生就能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及精彩片段,并思考品味,把作品中一些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语言就变得丰富精炼,准确而传神起来。

五、组织教学,丰富载体

老师可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并做好相应的写作指导,避免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内容可以是“成语接龙”、“诗文雅诵”、“美文美段背诵比赛”等。也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这样学生不仅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就有了习作的好素材。

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素材,让学生走进作文放飞心灵。认真地引导学生收集素材,细心地指导写作方法,详细地批改学生的作文,只有这样,即使是刚接触作文的低中段学生,也不会害怕写作。生活是作文之本,愿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牵着学生的手走进生活,指导他们写出优秀的作文,享受习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3]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