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道真自治县中医院针灸科56350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353-01
寒热并用,是指将寒热异性的药物合并使用,在八法中属温清两法,亦称温清并用。临床上,单纯运用寒性药物或热性药物的情况固然不少,但寒热并用也不鲜见。因为一些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都非单纯清热或温阳可胜任。
只有寒热并用,温清兼施,方克有济。常见的情况如下:
一、表寒里热
如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者。症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疼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方用九味羌活、细辛、防风、白芷等辛温解表,黄芩、生地清、泄里热。九味寒温相配,表里兼治,共奏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效。
二、表热里寒
如素有阳虚所致的畏寒、便糖等里寒证;又复感风热时邪,出现口微渴,咽喉肿痛,肌肤发热的表热证。这种表热里寒的病症,须助阳解表法治之,助阳用四逆散,解表用银翘散。如此,虚阳可复,表热可解,诸症自除。
三、上热下寒
如栀子干姜汤治热扰胸隔兼中寒下利之证。证见:微烦、身热下去,下利、腹胀腹痛。方中以栀子之苦寒,清上焦之邪热;干姜之辛热,温中焦之虚寒。清上温中,药性虽反,功则合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胃热在上、脾寒在下的寒热相格证。方中以黄连、黄芩清胃热,干姜、人参温中补虚,共奏苦寒泄降、辛温通阳之效。
四、下热上寒
如胃脘拘急或隐痛,呕吐清水,哕逆频频,证属寒邪犯胃,为上寒;小腹胀闷疼痛,尿频,尿急,尿色黄,证属膀胱湿热,为下热。治宜温通上寒,清利湿热。方用良附丸合人参五苓散。方中人参、高良姜,香附等散寒止痛,黄芩、栀子、滑石等清利湿热。如此,则中焦之寒与下焦之热皆除,诸证自愈。
五、寒热互结
如半夏泻心汤治中阳受损,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气机痞塞而形成的心下痞。方中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泄热,干姜、半夏辛温以散寒,佐以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脾胃之虚,而复其升降之职。诸药配合,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之法,从而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
六、去性取用
“性”指药物的四性,即寒热温凉:“用”指药物的功用。在一些方剂中,其配伍之目的是去其性,取其用。去“性”的办法是通过配伍的变化使其性受到制约。如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少阳邪热,内迫阳明的呕吐下痢,方中半夏生姜的温性被苦寒之黄芩所制约,去其温性,存其和胃、降逆、止呕之用。当归四逆汤治血虚寒凝之手足厥冷,方中甘寒之痛草被辛温之桂枝、细辛所制约,去其寒性,存其通经之用。
七、对药配伍
所谓对药,指寒热相对的两种药物,当对药物配伍以后,有的增强了疗效,有的扩大了功用。如桂枝汤、小青龙汤、小建中汤中的桂枝与白芍,一温一寒,一散一收,调和营卫,平补阴阳,缓急止痛。桂枝加大黄汤、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与大黄,一温一寒,通络化瘀,和终止痛。竹叶石膏汤中的半夏与麦冬,一温一寒,一燥一润,养阴益胃,降逆止呕。
八、腑热脏寒
如一此肝硬化腹水患者,因长期服用苦寒清利之剂,加之水湿充斥,损伤了中阳。此时胆腑之余热未尽,脾家之寒湿已生,形成了胆热脾寒之证。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柴胡、黄芩和解胆热;牡蛎、花粉逐饮解结;桂枝、干姜、炙甘草振奋中阳,温化寒饮。如此寒温兼施,腑脏兼治,则胆热清,脾寒除,诸症向安。
九、佐制之用
所谓佐制之用,指在选药时,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如升陷汤,主治胸中大气下陷。症见:气短不足以息,甚至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参伍不调。方中以黄芪为君,甘微苦温,大补肺气又善升气。桔梗载药上行。升柴举陷升担。佐知母寒润,以制黄芪之温性。如此寒温相伍,共奏益气升提之效。
十、反佐之用
所谓反佐之用,指在选药时,所配用的药物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阴盛戴阳,服热药发生格拒之症。症见:下利,厥逆之脉,而赤,干呕而烦。方中附子、干姜、葱白,存阴回阳,宣通上下;人尿、猪胆汁咸寒苦降,反佐辛热,以引阳入阴,庶可避免再发生格拒,从而达到破阴回阳的目的。
从上可见,寒热并用的情况非常多见。在临床上,只有掌握其配伍规律,才能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