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慧
(长春市儿童医院130051)
【摘要】目的:探讨30例致热原性高热患者酒精擦浴和服用药物降温的自身对照观察,有效提高降温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观察高热住院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高热患者,采用物理降温法疗效不确定,降温幅度过小,与药物降温联合使用,快速达到降温。讨论:高热患者选用解热镇痛药能迅速、有效、安全降温,可成为致热原性高热病人首选的降温措施,物理降温起到辅助效果。
【关键词】物理降温酒精擦浴解热镇痛药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118-02
发热是多种疾病综合性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能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和各系统功能紊乱,需要及时采用降温措施,避免机体过度消耗和重要器官的损害。常用降温方法有两种: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一般性推荐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和冰袋冷敷、退热贴冷敷等。通过效果观察发现,高热时使用药物降温,虽药效快,极易引起患者大量出汗至虚脱,相比之下,物理降温医疗安全性高,医疗风险性小,通常临床对于高热患儿多采取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联合降温方法,达到快速有效降温,控制病情发展。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周岁到14周岁。均为我院2012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住院致热源发热患儿采用降温措施前腋下测体温为38.7°~40.1°给予物理药物与物理降温后,一小时后观察发现,体温明显降低,约37.75°~38.6°。
2、方法
本文采用自身对照方法。30例高热病人首先采用酒精擦浴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降温效果不理想,全部改用口服药物降温,分别于服药30分钟和60分钟后复测体温与酒精擦浴效果对照。酒精擦浴采用25%-30%温酒精,按护理操作规程顺序擦拭,在4只大血管处停留时间稍长,避开前胸、腹部、后颈和足底部为,擦浴时间为15分钟。
3、结果
30例高热病人酒精擦浴30分钟后复测体温降温幅度在0°-0.6°之间,有3例降温幅度为0°,平均降温幅度为0.26°。除2例病人经酒精擦浴后体温降到38.9°和38.7°以外,其余28例体温仍大于等于39°。由于体温不降,极易持续高热,可出现高热惊厥,为迅速降低体温,减轻病人不适症状,防止高热并发症,故给予高热病人口服退热药物降温。常见口服退热药物包括:扑热息痛、泰诺林、清热解毒口服液。我们观察病人服用退热药60分钟后,30例病人全部降为中度热和低热,用药退热效果明显。由此可见,病人口服降温药物配合酒精擦浴30分钟后,与单纯物理性降温度临床差别极为显著。平均降温幅度见如下表:
临床意义可见平均降温幅度见表。
4讨论
临床有效降温措施,是对于高热具有综合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1体温发热期:①体温上升期:患病时,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使体温上升,直至达到与调定点相适应的高水平位置,称为体温上升期。②持续高热期:患病时,当体温逐渐达到上体的调定点水平时,产热不再继续增加,散热则与产热保持高水平上的相对平衡。称为体温持续高热期。③机体引起发热的原因被消除后,致热源物质不再存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重新下降至正常水平。机体通过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使体温恢复正常,称为体温为退热期。
4.2温调节中枢作用体温在各种无效降温措施,均为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上提的调定点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仅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加强蒸发、传导、对流等散热过程来降低体表温度。由于调定点仍设在高水平上,体温调节中枢必然会调动机体,更加努力地增强产热过程来对抗加强的散热过程,直到达到调定点水平。临床高热寒战反应,正是体温调节中枢加强调节的结果。由此看来,单纯应用物理降温,不仅达不到机体降温效果,反而会增加机体能量的消耗,引起寒战反应,削弱机体抵抗力。
4.3泰诺林、扑热息痛的的药理作用:两种药的退热机制与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合成和释放前列素E有关。前列腺素E属于是内源性致热源使调定点上提的中间介质。故解热镇痛药的作用部位是体温调节中枢,能使上提的调定点下移,可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增加出汗,强化散热过程,使体温下降。体温越高,机体对药物敏感降温幅度会越过大,导致出汗过多引起虚脱。临床建议,高热病人用药量易小,逐步退热,安全性高。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防止虚脱。中等度热病人用药量稍大通常不会引起虚脱。清热解毒口服液,属于中药制剂,具有解热和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解热作用缓和之久。
4.4非致热原性的中枢性发热观察:中枢、颅内出血、脑外伤等引起高热,是有致病因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之功能紊乱,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如采用物理降温,降低外环境温度和体表温度,将会迅速有效的达到降温的目的。
4.5临床致热原或非致热源引起的高热,为防止脑组织受损,需迅速降温。可采用静脉滴注氯丙嗪,同时,加用各种物理降温措施的方法,迅速降低体温。对于新生儿高热,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采用松解衣被,通风、降低室温等措施,利于体温恢复正常。
5小结;
临床患者多见于致热原性发热,解热镇痛药退热性能快。对于体温过高病情严重者,给予氯丙嗪静脉点滴辅以物理降温的方法,迅速降温效果甚佳。而单独选用物理降温法,没有改变调定点的高水平,则达不到有效的降温效果。降温机理不符合发热的病理机制,增加病人能量消耗易引起寒战。并且擦浴中干扰患者,只有在体温调节中枢降低的情况下,才可发挥其有效的降温作用。有此现象表明,对于机体高热的患者,降温药物与物理降温联合使用,更有利于快速退热,提高病情好转率。
参考文献
[1]单立业、方艳秋小儿急诊惊厥97例病因分析及疗效观察中国卫生产业2013年02期
[2]张秀艳32例小儿惊厥护理体会首都医药2012年10期45页
[3]王良红178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体会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年03卷08期22页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