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中医院;江苏丹阳212300)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配合康复疗法在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行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方法。结果:肢体功能评分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疾病治疗中应用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方法,有助于优化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提升了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康复疗法;脑血管;偏瘫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由于脑动脉异常所引发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大多数脑血管意外患者能够被抢救过来,但是在术后均会出现偏瘫情况,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对68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针灸配合康复疗法在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在研究中共选取68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选取的所有患者均来源于医院在2017年2月份至2018年2月份的病历资料。按照来院治疗的前后顺序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4例。对照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为58~78岁,平均年龄为(62.5±2.4)岁。观察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为56~77岁,平均年龄为(63.5±1.8)岁。一般资料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分析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常规治疗方法,当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血管扩张、降压及促进神经代谢等药物,在药物作用下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方法为:取患者的合谷、风池、百会、天鼎、足三里及环跳等穴。针刺采用分期刺入方法,在患者的早期发病时期,需对患者做半年的健侧。在中期阶段,对患者进行半年到1年的健患两侧交替针刺。在后期阶段,对患者行1年到3年的患侧行针,在行针的基础上还应该增加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的时间应持续30min,以10d为一个治疗疗程,当每个治疗疗程结束后,患者应休息1d。康复治疗:在早期阶段,在发病的一周之内,要求患者应保持正确的体位,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进行健手击拍、捏挤患手、健手梳头、直腿抬高等基础动作。在发病的中期阶段,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行抑制性体位,指导患者做合掌夹肘、耸肩运动、搭肩上举左右摆宽及翘腿等运动。另外,在此期间还应做好日常生活等联系活动。在发病的后期阶段,应指导患者做手足打拍、手膝相拍及左右击锤等练习[1]。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上肢活动能力、下肢活动能力等肢体功能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脑血管意外偏瘫痊愈,肢体功能评分为3级以上;有效:患者的脑血管意外偏瘫症状明显改善,肢体功能评分为2级以上;无效:患者的脑血管意外偏瘫症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偏瘫症状呈加重趋势。
1.5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肢体功能评分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偏瘫是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一种重要并发症,是引发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患者出现瘫痪主要是指患者的运动神经组织遭受到损伤所导致的,出现肌张力及运动形式过高等情况,对患者功能的恢复造成较大影响。现代医学指出,由于脑血管意外后患者的中枢神经在结构及功能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塑性,在适当的环境下有助于促进神经元的再生。采用针灸治疗方法能够促进患者脑神经细胞的修复,改善脑血液循环,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肢体功能。而采用康复疗法有助于强化偏瘫患者的软无力肌群收缩,抑制后期肌痉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肢体功能[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治疗中采用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上肢活动能力、下肢活动能力评分,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达94.12%,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在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疾病治疗中应用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方法,有助于优化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提升了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宁.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7(16):20.
[2]马志伟.针灸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50例[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0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