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康保县教育局教研室任智慧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适时进行美育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本文将试做阐述。
关键词:语文美育
“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这段话,是多么的精辟!在这里,它揭示了学校美育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成为按美的方式生活的人。只有这样,学生日后才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适时进行美育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教材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自然景物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涉及到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与朱元思书》表现出富春江一带的奇山异水;《观潮》表现钱塘江潮的汹涌壮观;《三峡》表现出三峡的雄奇秀伟;《岳阳楼记》表现出洞庭湖的气象万千。更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篇篇的佳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瑰丽的自然美景画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领悟、感受美,陶冶学生美好的情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
2.社会生活美
教材中充满了社会生活美、社会事物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背影》中所体现出来的父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
3.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些形象,可以说是各种不同的美的形态,有许多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一座座美的丰碑。如“与民同乐”的欧阳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白求恩……这些人物形象,美得可爱,美得可敬,对于启迪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感染、激励、教育作用。
二、创设感染性强的情境,增强学生审美意识
对语文教学来讲,学生为老师的讲授所陶醉就是感染。语文老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感染的情境,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就容易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和学习的热情。这对于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具有重要的作用。
1.利用课堂加强诵读,由读引情入境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和课文内容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有效途径。诵读不仅要求读出声、韵、情,还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诵读的方法可以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还可以个别读、小组读,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就会收到美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境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感的心理过程是从对美的形象直接感知开始的,美感的知觉与表象等都是在对美的形象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应研究能为学生思维提供再创造形象的媒体呈现形式。多媒体电脑的出现,给语文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使得课堂丰富精彩起来,画面的真实感,色彩感会使学生有强烈的记忆和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能给欣赏者以具体可感的情状形态,使学生通过从音乐感受的联觉(由听觉到视觉)作用而进行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周庄水韵》一课时,我播放电视散文视频朗诵让学生欣赏。朗读感情激越,音乐优美动听,画面精美绝伦,再现江南水乡灵动秀美的景致特点,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又如我在讲《云南的歌会》时,播放乐曲《月光下的葫芦丝》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少数民聚居的地方,奠定了欣赏全文的基调。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到课文上,为学习这篇课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多多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发挥它的优越性,让它更好地为语文现代化教学服务。
三、启迪学生想象,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语文课就是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转换为主体形象画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者共同遨游。
1.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教学中宜引导学生想到“江山多娇”图,想到列祖列宗的英雄像,想到抗日军民“风流人物”以及文武兼备、千古难逢的诗人主人公的形象等等,从而组合成一幅动态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图画。
这就是参与想象的过程,就是浪漫的美的过程。再
2.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够弥补学生生活空间狭窄的缺陷,丰富事物的内涵,赋予形象极大的审美价值,创造出形象生动,情真意切的艺术世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极为重要。可以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思考价值的课文,充分展开想象,通过续写或补写等方式,培养想象能力。如在教学《喂——出来》一课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把“喂——出来”这一回声出来以后还会发生的事想象一下,续写课文。在作文教学中就应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驰骋想象,展示自己才华。
当然,语文教材中也少不了“丑”。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正如罗丹所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进而达到审美效果。“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课堂里挖掘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