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议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改革

张津

张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摘要:要实现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实行变革,变革的指向就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变革的核心内容则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教育改革支持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实现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我国政府把“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和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就是从劳动对象、劳动资源、劳动者的生存环境、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为人的劳动实践与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创造条件。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人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人应具有自我获得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由此实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够教给人以谋生与职业发展的能力、教给人与他人和与社会相处的能力、教给人正确处理与自然和环境关系的能力、教给人自我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

一、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观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观警醒人类必须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反思我们过去奉为“经典”的发展观念是不是真正理智的、健全的和完善的。进行这种反思,我们主要依赖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实现这一点,只有从根本上变革我们的教育,提高人类的素质。这也就是曾任罗马俱乐部主席的佩西提出的“人类革命”。其基本使命就是在科学人文主义的指导下“把人类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到与他所负担的新职责相适应的水平”。

(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

1.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的全面发展,而育人正是教育永恒而崇高的历史使命。只有依靠良性发展的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车轮才会由于有了发展主体的强力推动而快速前行;反之,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离开可持续发展主体的全面发展,人类憧憬已久的可持续发展就有泡汤的危险。

2.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无形基石。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全方位培育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类自身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人类智者的“超前”理论变成全人类的共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外在压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选择转化成人类个体内在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追求才能不断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

3.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离不开教育的支持。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快转化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须完善由可持续发展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机制。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类的发展理念、发展实践形成共同的目标指向,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在高起点上实现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合力。

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改革方向----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就是从劳动对象、劳动资源、劳动者的生存环境、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为人的劳动实践与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创造条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因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向度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人的发展报告》也指出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即是人的协调发展,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而不受损害的发展。因此,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整体,使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文化修养,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接纳,并能够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去。

三、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高度统一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提醒我们反思现代教育的发展道路,总结人类发展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成功与挫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就必须找回曾经失落的人文精神,大力开展人文教育。

(一)确立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求人类自身必须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因而,从教育思想上看,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必须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二)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高度统一,一方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

现代知识体系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可将教育内容划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块,以不同学科进行教学,但不存在价值等级或孰优孰劣之分,对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泾渭分明的界线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的侧重,如轻人文知识重科学知识,轻历史、情感、思想知识重工具实用知识,都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局限其视野,禁锢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识。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教育,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目标,并针对此目标形成了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育状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实际上,一个人获取知识不是主要的目的,也不是最终的目标,是要通过教育和学习而获得生活的本领,获得社会化生存的条件,使其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中健康生存并对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学校教育只为获得这种生存条件提供了一种必然而可能的选择。应试教育把手段当成目标的做法,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人们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急功近利的态度,误以为教育旨在传授和研究知识本身,把“知识”等同于信息,混淆了“知”与“识”两个不同的层面,因为“识”是在“知”的基础上的提升和融会贯通的创造,没有“识”的辨别和运用能力,“知”也就无所适从。对知识的这种片面的理解,使“专业”学习研究与“通识”学习研究相割裂、相隔绝,将“完全人”塑造成“片面人”,将学校作为“就业训练所”,教育出现的这种以片面教育替代全面教育的做法,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尴尬的局面: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难以应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现代化社会。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深刻革命。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很大进展,教育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十七大报告在短短的一节当中有两处提到素质教育,不能不看出我国对素质教育煞费苦心、非常重视。素质教育是一种朴实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其实质就是一个"全"字。实施和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国民的平均素质,为当前和长远的社会发展培养出一代代合格的劳动力和人才,这正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需要。换言之,素质教育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把具有不同素质条件和发展可能的青少年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适合于社会需求中相应层次、相应规格、相应位置的人才,满足社会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

参考文献:

[1]诸大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版.

[2]赵中建.《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长文.《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