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荣余江苏省东海县房山中学
【摘要】真正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学生轻松自由、情趣盎然地学习历史的乐园。而历史学习的过程,应如行云流水,充满着理解的愉悦、顿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应如春风细雨,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健康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体验自主探究享受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5-0131-01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变成教育行为。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自己学习、自我思考,焕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为此,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一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努力使学习历史的过程变成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
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反应,常常表现爱憎、褒贬、喜恶、远近等等。情感和整个态度状况密切相关,一定的态度必然产生一定的情感,反之亦然。学生一旦喜欢、热爱、尊敬历史学科,那整个历史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历史教材和教学本身是有其特有的魅力的,一堂充满激情、引人入胜的历史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这是历史教学的优势所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优势,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确定灵活多变的课堂结构,如问答式的讨论课、争鸣式的辩论课、艺术型的表演课、涉猎型的阅读课等,给学生开辟多种舞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努力使学习历史的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例如,在学习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创设媒体情境,播放相关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然后营造表演情境,组织学生探究课题“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全班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扮演“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学家”和“政治学家”,收集、整理、研究圆明园被毁之前和被毁之后的各种资料和图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现状。最后将调查情况写成报告,探究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启发、帮助、鼓励他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努力使学习历史的过程变成赏识学生独特感受的过程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贵有疑,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学生围绕课文提问,正是他们阅读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为此,我在教学中设立了“最有见解奖”,鼓励学生思维与情感的“独特性”。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时,同学们不但对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两幅画像极感兴趣,而且还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朱元璋的画像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幅‘面孔’?”问题一经提出,我没有立即给同学们进行解释,而是因势利导地要求:“这个问题很有趣。请同学们通过相互合作查阅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等网站的有关资料,相互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相信同学们会找到正确的解释。”此后的一周内,同学们查阅了大量的图书资料与校内资源库,利用校园网中的“教育沙龙”相互讨论,最终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教科书中截然不同的两幅画像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朱元璋的两种不同看法:左面的画像将他描绘得英俊端庄,与历代‘圣明之君’无异,是称颂他,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右面的画像将他描绘成‘马脸’,并且丑陋无比,显然是在讽刺他,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此,朱元璋的真实面貌很可能介于二者之间。正如后人对他的统治手段有不同的评论一样,他的画像在流传中也被刻意美化或被极力丑化,走向了极端。”通过这种方式的动态探究,促进了教学手段和学习手段的改革,让学生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使“教师的职责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朋友,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三紧抓教材的人文因素,努力使学习历史的过程变成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变成学生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一改过去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尤其适合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以“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教学为例,通过教学,教师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另外,教师还要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明确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由古代领先转向近代落后的原因,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的谜底。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优秀的科技成就中所隐藏的不足,即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表现出的过分沾沾自喜的错误观念。只有面向世界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使学生树立奋发图强、为复兴中华文明而自强不息的意识和精神。
〔责任编辑:冯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