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411201)
摘要:从符号学视角研究桑植白族仗鼓舞,着重点就是对其动作形态进行分析。将具体的动作套路视为一个符号文本,深层次地发掘每一符号文本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是研究仗鼓舞最为切实可行的路径之一。本文从仗鼓舞的历史源流、仗鼓舞的动作形态、仗鼓舞的价值分析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从符号文本中管窥其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桑植白族;仗鼓舞;符号学;动作形态
仗鼓舞是桑植白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是桑植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且为桑植白族所特有,传承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仗鼓舞主要分布在麦地坪、马合口、芙蓉桥、走马坪、刘家坪、洪家关、林溪河等七个白族乡,各具地方特色。通过田野调查,笔者发现:麦地坪乡、走马坪乡的仗鼓舞主要以娱神为主,动作套路较为传统、古朴,且携带着丰富的隐喻涵义,代表性传承人有钟必武和钟为银等。芙蓉桥乡、马合口乡的仗鼓舞主要以娱人和娱己为主,动作套路有着很强的表演性特征,并逐渐向舞台表演性发展,代表性传承人有王安平、谷春凡等。正因为仗鼓舞携带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才使得这一民族艺术一直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进而承传至今,成为了桑植白族极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
符号学是门研究符号意义的科学,“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就是表达意义”[1]p7。它作为一门文化研究的专用武器,关注的是文化意义的发出、传播、接收、理解过程,即意义生成与解释的学问。将符号学引入白族仗鼓舞的研究,可以揭示白族传统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成型方式、表现形式和意义解释模式,从而有效探寻舞蹈形态背后蕴涵的文化意义及内涵。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动作套路繁多,且都具有特定的名称,其所指的意义极为丰富。因此,将动作套路视为一个符号文本,深层次地发掘每一符号文本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是研究仗鼓舞最为切实可行的路径之一。
一、仗鼓舞的历史源流
宋元之际,由于战争,一支白族“寸白军”辗转江西、湖南,最后定居于桑植。据专家考证,“仗鼓舞系宋元之际桑植白族始祖和他们的子孙创造而成,此舞仅湖南桑植白族拥有”[2]p81。关于仗鼓舞的起源说,主要有三种,一是神话传说——“三个土匠斩恶龙”,二是“钟氏祖先跳仗鼓”,三是“白族兄弟斗官军”。对于这三种起源说,大都比较认同第三种,但这三种起源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第一种,“三个土匠斩恶龙”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白族地区出现一条恶龙,危害一方,三个白族土匠遂将其斩杀,剖其皮,食其肉。但龙继续在肚里作怪,使这三个土匠腹部胀痛难忍,于是,这三人便以龙皮蒙成长鼓,彻夜舞蹈,直至胀痛消失,舞蹈才结束。从这一传说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仗鼓舞的形成源于“斩恶龙”,即打击黑恶势力(地头蛇),“恶龙”就是黑恶势力的隐喻,也反映出桑植白族不畏强权、勇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品质。
第二种,“钟氏祖先跳仗鼓”。这一起源说也是源于神话传说,相传桑植白族的始祖钟千一同潘氏生有四个孩子,最小的名为仕慧。一次,仕慧看到三只山羊在吃庄稼,便将其赶走,后被山羊带至一个山洞,发现这三只山羊变成了石山羊。后来仕慧的妻子生下了两个孩子,哥哥为汉渊,弟弟为汉圣。两兄弟长大后,相互争抢石山羊,瞬间石山羊变成了神羊,由于汉圣善良、勤奋,做任何事情都能持之以恒,所以玉帝将神羊赐予了汉圣,汉圣非常高兴,遂请人制作长鼓,庆祝自己得到神羊,并将这一舞蹈活动称为“跳杖鼓”。每年汉圣都会组织族人跳杖鼓来欢庆。汉圣去世后,他的后人每隔十二年都会组织一次游神活动来纪念自己的祖先,同时祈福族人健康平安。相对来说,这一种起源说仅得到了较少一部分人的认同。
第三种,“白族兄弟斗官军”传说。相传白族刚来桑植落户时,由于不熟悉环境且人数较少,经常受到当地官差、恶势力的欺辱和压迫。有一次,三名白族男性拿着木杵在捣糍粑,突然,有三个拿着水火棍自称是官差的人闯进来,到处翻箱倒柜,强取豪夺,故与其发生口角和打斗,白族兄弟来不及拿刀剑,拿起手中的木杵就朝着冒充官差的人打去,由于白族兄弟此前是军人出身,遂将官差打得苦苦求饶,后抱头逃跑。为了庆祝这次胜利,白族兄弟拿着木杵疯狂舞蹈,此后,每逢打糍粑都要先手舞足蹈一番,这种传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现在白族人民在年前捣糍粑时,都要先跳一段仗鼓舞,有时候顺手拿起农具都能跳得非常高兴。很多动作都是仗鼓舞的传统套路。
从以上三个传说中,虽然说法不同,但仗鼓舞的形成都有一种共同的本质特征,即:白族祖先善良、勇敢、不畏强权、敢于拼搏的精神品质,这点是普遍存在的。在采风过程中,笔者发现,桑植白族的祭祀、娱乐都离不开跳仗鼓舞,仗鼓舞已经与桑植白族人民的各类习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仗鼓舞的动作套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丰富多彩的意义表达。
二、仗鼓舞的动作形态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动作套路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并都有其相对应的套路名称,如“狮子坐楼台”、“兔儿望月”、“五龙捧圣”、“野马分鬃”、“观音坐莲”、“霸王撒鞭”、“二龙戏珠”、“玉女扫地”、“三十二连环”、“四十八花枪”等,一共有九九“八十一”种套路。[3]p83仗鼓舞中,很多动作还表现出“晃、悠、摆”的特点,这是由于桑植白族是云南大理白族的后裔,大理洱海一带的白族都有在船上劳作的经历,这种经历会形成动力定型保留在桑植白族人民的心理意识中。因此,我们会在桑植白族仗鼓舞具体的舞蹈动作中,发现“晃、悠、摆”的动律特点。如跳“三翻身”动作套路时,舞者手拿仗鼓通过“顺摆”来连接上身的舞蹈动作,步伐先左后右,同时伴随着悠摆、屈膝、呼吸下沉的舞动特点。这些特有的舞动特点是桑植白族人民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的特有的风格特点。
从前面的起源说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仗鼓舞与武术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可以说仗鼓舞充分地体现出“舞武合一”的特点。如“苏公背剑”、“魁星点斗”、“雷公扫电”、“霸王撒鞭”等等,动作讲究“稳、准、快”,武术的特点极为突出。这与桑植白族人民早期从事军事战争有关。正因为“舞武合一”,仗鼓舞的动作形态才显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身特点。仗鼓舞的传统动作招式繁多,在麦地坪、马合口、芙蓉桥等地仍然流传着数十套仗鼓舞传统招式,这些传统套路极具原始性与灵活性,主要以跳、转、摆、翻、悠,很多动作还有着滑步的特点。整个舞蹈动作有硬翻身、二龙戏珠、玉女扫地、苏公背剑、野猫戏虾、赶鞭捧圣,接着是三翻身、童子拜观音结束。[4]p29整个舞蹈中,三翻身最为常见,它是作为连接性动作,体现出仗鼓舞传统套路具有的程式化特点。其中最让笔者着迷的是:仗鼓舞每一个动作套路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体现为情感意义与文化意义两个层面。下面笔者主要从符号学角度,并以“野猫戏虾”、“五龙捧圣”、“兔儿望月”、“童子拜观音”等传统套路来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意义。
“野猫戏虾”,舞者弯腰下蹲,步伐先左后右,手持仗鼓由左至右来回摆动,“绕横8字圆”,同时嘴里发出“哦喂”声。整个动作过程体现出野猫的机敏、灵活,动作有着一种防御、突袭的特征。“野猫戏虾”动作的由来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相传白族祖先迁徙至麦地坪时,白族始祖钟千一到潘大公家拜年,潘大公家住“野猫凸”,这里的野猫非常多,当地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驱赶野猫。一次,一只野猫将潘大公的菜碗打翻,野猫就成为众人喊打的对象,但野猫非常狡猾,一下窜到屋檐的木桃上,对众人做着挑逗的动作,展示着自己有趣的动作姿态逃了出去。这时一只大河虾从水里跳到岸上,正好被野猫发现,野猫就对河虾展开了攻击,不一会野猫就叼着河虾悠悠然的走了出去。这一情景被钟千一看到,遂根据野猫戏虾的特点悟出了“野猫戏虾”的动作要诀,并将其运用在仗鼓舞的传统招式当中。其实,不难发现,“野猫戏虾”的由来,其实指的就是当遭受外界侵扰时,桑植白族人民都会拿起武器来保卫自己的家园,从而捍卫自己的尊严。
“五龙捧圣”,五人一起手持仗鼓,屈膝、弯腰跳跃并伴随朝拜的体态,左右不停的变换不同的力量,忽而左冲,忽而右闪,如暗流涌动。“五龙捧圣”主要体现出五人有勇有谋战胜对手。在桑植白族人民的心中,龙是其信奉的图腾,首领就被称为龙头大爷,在游神中跳仗鼓舞有缅怀祖先的意义。龙头大爷在族内地位非常高,受到广大白族人民的尊重。“五龙捧圣”主要是五龙相会朝拜圣明,反映出白族人民尊重部落头领的意向。在表演中,五人围绕中间持锣鼓尽兴起舞,动作中体现出保护首领的意图。通过仗鼓舞传统招式“五龙捧圣”,反映出桑植白族团结、互助,共同进退的族群观念。
“兔儿望月”,手持仗鼓,先左后右,左腿屈膝,回头向后上方看,整个动作过程注重稳重、静中有动、快速有力”的特点。相传桑植马合口白族乡有一座山,称为象鼻岭,常年有很多野兔出没,这种野兔非常灵活,当地村民很难捉到。有一次,钟千一和他的五个儿子在捕捉野兔,当他们将野兔赶至一片庄稼地时,一只野兔抓住一根苞谷杆,好似模仿人在跳舞,一会儿蹲下,一会儿滑出,动作诙谐搞笑。钟千一看后,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就随手拿起一根苞谷杆跟着模仿起来。回家后,钟千一就将模仿的动作融入在仗鼓舞的传统套路中,取名就叫“兔儿望月”。在第八拍,舞者在原地深蹲一次,将仗鼓握至与胸前和肩膀同等高度的位置,抬头向上看,如同兔子在地上仰望星空一样。“兔儿望月”的传统招式,将桑植白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连在了一起。
“童子拜观音”,双腿屈膝深蹲,身体前倾,双手合十于胸前,仗鼓横置于双肘之上,目视前方。在桑植,白族的本主神有千一公、潘大公、关公、观音菩萨等。相传很久以前桑植白族地区出现一个凶神,名叫罗莎,观音菩萨为了保护白族人民的利益化身为一个农妇,严厉的惩罚了凶神罗莎。白族人民为了感谢观音菩萨,一些村庄都立有观音神像,尤其在走马坪白族乡。据笔者调查,观音神像的设立,当地有两种说法,一是观音是救死扶伤的保护神;二是在传说故事中,观音救过白族祖先。故“童子拜观音”的体现主要是对神的敬畏和白族人民有恩必报的品质。后来“童子拜观音”就成为了仗鼓舞最具典型的传统招式。在雁垭村,村民在跳起“童子拜观音”动作套路时,都会哼唱《告本主词》,如:“一拜祖先来路远,二拜祖先劳百端,三拜祖先创业苦,四拜祖先佑后贤,五拜祖先置屋场,六拜祖先挑田地,七拜祖先钟五谷,八拜祖先造仗鼓,九拜祖先建水库,十拜祖先织衣服。”[5]p4白族人民跳起仗鼓舞“童子拜观音”,是缅怀祖先,教育后代,更是一首感恩祖先的赞歌。
从以上对仗鼓舞传统招式“野猫戏虾”、“五龙捧圣”、“兔儿望月”、“童子拜观音”的解析,我们会发现每一种动作套路都隐含着一个故事,甚至多个故事,通过故事来衍生出一种深层次的意义,如保卫家园、捍卫尊严、种族团结、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祖先等意义,这种深层次的意义与桑植白族人民的精神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仗鼓舞的传统招式正因为蕴含着如此多的意义,才得以传承至今,仗鼓舞正是因为携带着这些意义,才彰显出自身独特的魅力。所以,我们可以将仗鼓舞的传统招式视为一种符号文本,传说故事只是符号文本的直指意义,而传统招式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指的就是符号文本所指的涵指意义。
三、仗鼓舞的价值分析
桑植白族仗鼓舞有着完整的表现程式,可根据表演场地的大小、特设语境、仪式规格来变化表演人数。通过对仗鼓舞符号文本的认识、积累,掌握其排列和组合规则之后,仗鼓舞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仗鼓舞是融动作、道具、音乐节奏、调度、服饰于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表达特定意义,必须是所有媒介的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其价值也就体现在仗鼓舞所蕴含的意义基础之上。
其一,历史价值。仗鼓舞流传已有700余年历史,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传统程式,这种程式是在一定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它是桑植白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历史价值非常值得学者进行后续研究。被称为“九九八十一”种套路的仗鼓舞,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这些都体现出仗鼓舞具有的历史厚重感。
其二,文化价值。仗鼓舞记录了桑植白族祖先迁徙、劳作、祭祀、伦理观念诸方面内容,传统的表演程序真实地再现着桑植人民现时的生活状态。如“悠、摆、跳、转”的动律特点,都有着其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如“悠、摆”动律,是桑植白族祖先在洱海捕鱼的形成的动作定型,形成的特定的动律特点。
其三,教育价值。仗鼓舞的传统招式中,如“五龙捧圣”、“童子拜观音”、“野猫戏虾”等都有着深层次的教育意义,通过舞蹈教育后代铭记祖先教诲,成为勇敢、善良、敢于拼搏的人。
其四,审美价值。前面提到,仗鼓舞注重“舞武合一”,很多传统招式既具舞蹈的美感,又有着武术的风格,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如“玉女扫地”、“三十二连环”、“将军背剑”、“四十八花枪”、“霸王撒鞭”等都有着武术的特点,如“将军背剑”就是传统仗鼓舞中传统的武术动作,极具文化和审美价值。
其五,社会价值。仗鼓舞是桑植白族人民族群认同、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形式。正是因为仗鼓舞携带着丰富的意义,才凸显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仗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仗鼓舞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最为典型的就是它已经作为一种象征标榜着自己的价值,同时,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来服务民众,取之于民,蕙之于民。
仗鼓舞作为桑植白族人民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多样的价值已然构成了一个立体、丰富、动态的价值体系,成为了白族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故对于仗鼓舞的研究,就需将其外部形态与内在意义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首先识别符号,熟知符号的排列与组合规则,在此基本上,全面把握白族文化的内在表达方式,对其进行立体的、综合的、全面的考究,以此寻找有利于桑植白族仗鼓舞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桑植白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劳作方式、祭祀仪式、表演场地的转换等,都给仗鼓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结语
仗鼓舞作为桑植白族最具代表的民间舞蹈,从起源说就可以发现仗鼓舞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意义,虽然说法不同,但都歌颂白族祖先善良、勇敢、不畏强权、敢于拼搏的精神品质;从具体的动作形态的分析中,仗鼓舞的每一种套路都有其具体的名称,这些名称都有着深层次的意义,不是信口说来,而是积淀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从仗鼓舞的价值分析,本文认为仗鼓舞主要体现为五种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仗鼓舞多样的价值已然构成了一种立体、丰富、动态的价值体系,成为了白族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M],2011.7.
[2]侯碧云.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艺术特征.湖南大学学报[J].2009(3).81.
[3]侯碧云.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艺术特征.艺海.[J],2009(3).83.
[4]向智星.略论湘西白族仗鼓舞.湖南大学学报.[J].1998(2).29.
[5]谷俊德.白族仗鼓舞传统招式的传说.钟会龙、钟必武讲述.张家界日报[N],2017年2月18日第003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