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生化检验中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中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

陈浩白成娟

临朐县海浮山医院山东潍坊262605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血液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探究提高血检结果准确性,减少误差的改进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8月-9月间我院检验科收集的1988例血液标本,探讨其结果影响因素,寻找改进办法。结果标本采集不当、存放不当以及抗凝剂剂量比例不当是造成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结论为提高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加强对标本采集保存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入手。

关键词: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因素分析

血液生化检验也称为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检验手段,它可以有效检查血色素、血糖血脂、早孕、血液病的特征,主要检测内容有骨髓细胞学检测、血型鉴定、血液检测以及溶血性贫血检测[1]。临床血液检验结果是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依据,其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是在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探讨影响血液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2017年8月-10月,我院检验科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2017年8月-9月收集血液生化检验标本1988例,由临床护理人员将所有血液生化检验标本送至检验科检验。

1.2方法

对1988例血液生化检验标本进行分析,统计并记录不合格的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对不合格的标本主意分析,主要围绕着标本采集、保存方式、抗凝剂比例等因素展开研究,分析其不合格的原因。

1.3统计处理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3.0统计软件中处理。以%对计数资料表示,按照t检验,P<0.05则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1988例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中,检验不合格的标本数量152例,总不

合格率为7.64%;在不合格标本中,因标本采集不当造成不合格为64例,占比为42.10%,保存不当造成的不合格为45例,占比为29.60%,抗凝剂剂量比例不当43例,占比为28.30%。三者进行比较,标本采集方法不当占比最大,与其他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者相比,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血液生化检验为临床上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诊疗有着巨大的影响[2]。分析研究究影响血液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误差和不必要失误,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我们得出血液生化检测结果受到标本采集、标本存放、抗凝剂剂量使用比例这几个因素的影响,血液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大打折扣,严重妨碍了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与病情的掌握。

3.1血液生化检验标本采集方法[3]

这是影响血液生化检验结果合格与否的最多的因素,标本采集方法存在问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合格性都无从谈起。血液采集前医务人员要将采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采血前应该要保持空腹12h,前一餐不要进食油腻食物不要饮酒,不要使用对检验有影响的药物。采集前不要有剧烈运,如果有剧烈运动,应静坐半小时后开始采。采血时需要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头,检查仪器是否有损坏,保证采集的系统真空。患者握紧拳头,保持上肢静脉充盈,不要拍打采血部位,防止溶血。采集后使用碘液消毒,将止血带解开,患者松开拳头,使用棉签按压采点然后拔针,叮嘱患者持续按压几分钟即可。采集血液标本时,检验人员应根据检验项目,严格计算采血量,采用恰当的试管、注射器进行采集.采集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嘱咐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根据检验要求的不同,严格把握采血时间,尽可能在静脉输液装置对侧进行血液采集,可减少受静脉输液稀释的影响。

3.2标本保存方式[4]

因检验量过大,人力不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采集的血液标本不能即时检验分析,这就需要将采集的血液样本保存待检。血液标本通常保存于4℃条件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标本性状发生改变。标本在常温中存放时间越长,血浆中钾离子的浓度就越高,血糖水平随之降低;标本在常温中存放越久,血小板平均容积会逐渐升高。另外,血小板、红细胞与白细胞等血液生化指标也会随存放时间延长产生变化。有研究结果[5]显示:当常温下存放2d-5d后进行检验,血小板、红细胞与白细胞等血液生化指标与采集后即刻检验的血样相比,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若血液样本存放于4℃环境中,1周以内送检均不会对检验结果造成明显的影响。因此,采血者应在采集后第一时间将血液样本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应存放于4℃环境中,并详细记录,分批次协调送检。

3.3抗凝剂剂量比例

郑荣[6]曾报道:比例为9:1的血液和0.129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降为7:1的时候,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就会延长。当比例为4.5:1的时候,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就会发生改变。用含有血液抗凝剂(EDTA)的容器收集血液的时候,标本血细胞形态就会随着时间和EDTA浓度发生改变,出现中性粒细胞肿胀、血小板肿胀、分叶核消失等影响血液检验质量。因此需要加强对检验工作人员的管理,定期学习和培训,提高其自身专业素质,血液细胞检验前要认真检查抗凝剂稀释比例,保证仪器正常运行可提高分析过程的质量,进而提高血液细胞检测结果准确性。

综上所述,为提高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加强对标本采集保存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降低检测不合格率,减少检验误差,才能更好的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马敏.对检验科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的探究[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2019,6(6):147.

[2]张建楚.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4):118-119.

[3]田平.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管理标准,2016,7(16):150-151.

[4]陈恒.临床血液检验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7):974-975.

[5]朱艳霞.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8):149-150.

[6]郑荣.探究血液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