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翠芬(师宗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云南师宗655700)
【摘要】阐述了心理护理的概念,病人的心理需求,心理护理的目的,提出了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应包括对患者生理、心理指标的量化评定,患者的主观体验、满意程度及护理目标实现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认为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深厚的实际经验,针对护理对象存在的或潜在的心理行为问题,灵活应用心理护理的程序,才能达到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
【关键词】心理护理目的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377-02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的广泛开展,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能较好地解决病人的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此,护理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运用在护理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中,针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系统化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2]。心理护理就是在观察疾病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疾病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情绪、行为反应的个体特征,继而对护理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及心理支持。
1患者的心理需要
1.1躯体需要:是指生理病理的需要。如对空气、休息与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1.2感情的需要:由于陌生环境,接触新异的检查与治疗,与亲友分离所致,需要亲人探视与关怀,医护人员同情与关心。
1.3受尊重的需要: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
1.4被接纳与社交的需要、适当的活动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迅速消除陌生感。
1.5精神上的需要;有事业心的人,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上的成就。
1.6提供信息的需要:了解疾病的知识,自己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及作用。手术效果,主管医生、护士水平、预后等。
2心理护理的目的
2.1解除病人负性心理如外科手术病人对手术的某些错误认知、术前过度的紧张或焦虑的情绪状态,对手术的预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心理护理,促进病人形成良好的手术认知、调整情绪状态处于适当的焦虑水平,有助于促进手术病人保持适宜的心理状态、防止心身症状的恶性循环,以及发挥手术疗效。
2.2协助病人角色适应病人一旦生病,但往往难以放弃原有的责任,在病人角色转变过程中易出现角色冲突等不良适应状态。通过心理护理,可以促使个体角色适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2.3帮助病人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2.4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社会因素可引起个体躯体的不适症状或病感。通过心理护理,有助于澄清病感的性质,帮助个体调整心理社会状态。给患者提供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复发等知识掌握的需要。
3如何评价心理护理疗效
评价是护理程序的一个部分,只有及时、客观地对心理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才能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评估得是否准确,实施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地修改、调整护理措施,从而有效地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护理质量。但怎样评价心理护理疗效,笔者认为,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应包括一系列生理、心理标的量化评定及患者的主观体验、满意程度、护理目标实现等方面。
3.1量表评定
是指护士借助心理测评量表来评定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它是保证心理护理科学性、有效性的前提。临床常见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护理实施前后及过程中可有选择性地选用上述量表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情绪状态,将量化评定结果作为评价心理护理效果的依据,比较客观、公正。同时也便于护士准确了解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负性情绪性质、程度,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
3.2满意度评定
患者的满意度是衡量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参照系数,因而可用“患者的满意度”来评价心理护理的效果,如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表明护理关系良好,护理人员的言行带给病人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反之则表明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带给病人的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应视为心理护理不成功或失败。
3.3目标评定
心理护理实施前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通过评估患者的行为有无改变、目标是否达到来评价心理护理效果。如对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心理的病人,通过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来评价心理护理的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理护理越来越显其重要,成为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护理专业的本质是对人类的关怀和照顾。“关怀”是离不开心理活动的,也就是说护理专业是对人类的关怀,包括躯体、心理、社会的全方位照顾。护理人员必须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深厚的实际经验,针对护理对象存在的或潜在的心理行为问题,灵活应用心理护理的程序,才能达到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人类的健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国蓉,李继平,黎雪梅.心理护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护理研究,2006,20(7):1807.
[2]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6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