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泉山实验学校277700
为了不断钻研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现实困难,也同时为后来者提供一个可以借鉴、可以参考的一个平台,特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意义”、“24时计时法”、“认识锐角和钝角”、“圆的认识”这几个素材进行几点浅析以及自己的看法,将课改前后的教学成果与现今作一比较,将数学教材的微妙联系作一解析。
首先是“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其次是24时计时法;多年来的教学体验,使我深深认识到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于是我就反复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了这方面的问题,最终从中摸索到一套比较成熟的讲授方法。这套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定有良好的效果。它能够使同学们特别是双语班级的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很快地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
再者是“认识锐角和钝角”一课。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已经建立了正确的表象。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够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生好动、精力容易分散的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学生通过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创造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等多层次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和想象能力。
最后是“圆的认识”。“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展示课。通过教学本课,首先是对这次展示活动的准备。“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提出自行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操作讨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画圆——首尾照应解决问题。第一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超越教材,如果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其实,对于教学我们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为创造情境而去创造,这并不符合我们教学的宗旨。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只是适得其反。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画一个半径是3米的圆。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1.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地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纵观小学数学各门课程我们可以知道数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来自生活的学科,它就要求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开发数学,并将我们发现的知识教授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也能像我们一样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虽然现阶段存在诸如教材互不衔接、互不对口、人教版教材“水土不服”而新疆版教材又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等现实困难,可是只要我们把握了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和需求,把握了学生需要什么爱学什么等主观因素,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是成功而且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