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手术89例临床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1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89例临床治疗体会

刘斌

核工业416医院普外科四川成都61005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9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6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保肝取石术,比较两组手术诊疗指标、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再次手术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再次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保肝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不仅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可降低术后复发及再次手术率,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ERCP术;临床疗效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其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与肝外胆管结石同时存在,结石类型通常为胆红素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极易并发胆管梗阻,进而导致局部感染及继发性胆管狭窄,局部感染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而胆管狭窄则会增加结石排出的难度。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为高位胆管切开取石术,但该术式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为此本文将微创保肝取石术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69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42例,女27例,年龄在35-63岁之间,所有患者的胆管结石均未超过二级胆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6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文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1±2.6)岁,右侧胆管结石者13例,左侧胆管结石者19例,双侧胆管结石者4例,病程在3-14个月之间,平均病程(8.9±1.3)月,合并黄疸者9例,腹痛者13例,发热者7例,对照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6.8±2.9)岁,右侧胆管结石者12例,左侧胆管结石者18例,双侧胆管结石者3例,病程在2-1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8.2±1.4)月,合并黄疸者6例,腹痛者10例,发热者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保肝取石术,该术式是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基础上,将胆管出口进行扩张,经过扩张的胆管出口将ERCP内镜送入胆总管内,采用肝内胆管球囊将肝内胆管扩张,扩张通畅的胆管可形成取石通道,在内镜辅助下可一次性将胆管内结石完全取净[1]。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再次手术率。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胆管出血及急性胆管炎等,通过比较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可比较两种术式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分为四类,优即指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胆管结石经B超检查显示完全清除,术后6个月内无复发,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良即指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B超检查显示结石完全清除,术后12个月内无复发,可即指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有少量轻微并发症发生,结石术后完全清除,差即指术后临床症状等无明显改善,B超检查显示有残留结石,术后6个月内复发[2]。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结石残余率、复发率及再次手术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诊疗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微创保肝取石术的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患者恢复较快,观察组手术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内镜取石在确保有效清除结石基础上,安全性更高,术后随访发现,观察组各项预后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内镜取石术能有效预防术后复发,综上所述,微创保肝取石术相比传统胆管切口取石术,具有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等众多优势,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译兵.手术与内镜取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近远期疗效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标,2013,11(23):248-249.

[2]程鹏.手术与内镜取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9):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