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出现白细胞减少3例

/ 2

口服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出现白细胞减少3例

侯振英

侯振英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结核病防治所025150)

【中图分类号】R55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253-01

在临床中,比较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等药。异烟肼具有杀菌力强、剂量小、毒性小,口服方便,能长期服用及价廉等优点。为小儿结核病的首选药物。一般用量:较大儿童可用10~15mg/kg?日;婴幼儿可用15~20mg/kg?日。疗程可达1~2年。全日量一次顿服。与对氨基水杨酸钠合用,可提高异烟肼的杀菌作用,且毒性反应较轻,主要副作用是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和腱反射亢进、肌肉颤搐、失眠、不安、头晕、精神过敏等;有时可发生较重的精神症状、周围神经炎、抽搐及诱发癫痫,偶可引起心悸、便秘、血尿、尿潴留、肝功能障碍甚至黄疸等。利福平为半合成抗生素,为耐药菌感染最好的药物。和异烟肼及乙胺丁醇有协同作用,而且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利福平不但对细胞内生长繁殖的结核菌有杀菌作用,而且对代谢缓慢的细胞内结核菌也有杀灭作用。因此是短程化疗的首选药物。它不但对结核菌有杀灭作用,而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及一些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我院对3例患者口服利福平后导致白细胞减少的情况进行了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利福平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资料

利福平(RFP-R)分子结构式为C43H58N4O12,是口服抗结核药物中的其中一种,是一线抗结核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是全效杀菌药,对细胞内或细胞外代谢旺盛和偶尔繁殖的菌群均有杀菌作用,与异烟肼(INH-H)吡嗪酰胺(PZA-Z)合作有协同作用,且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利福平的灭菌特性为:它与结核菌的菌体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后,干扰脱氧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了灭菌的目的。而且对耐药的各种结核菌的变异菌株,不管细菌的代谢能力的强弱,或者结核菌在细胞内或细胞外,都有抑灭菌活力。口服以后消化系统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并达到很高的血清浓度,同时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内和结核病灶内另外,利福平还对好多种细菌有抗菌作用,所以,利福平不仅可以治疗结核病还可以在其他疾病中起抗菌消炎作用。

本品在肝脏中可被自身诱导微粒体氧化酶的作用而迅速去乙酰化,成为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物去乙酰利福平,水解后形成无活性的代谢物由尿排出。本品主要经胆和肠道排泄,可进入肠肝循环,但其去乙酰活性代谢物则无肠肝循环。60%~65%的给药量经粪便排出,6%~15%的药物以原形、15%为活性代谢物经尿排出,7%则以无活性的3-甲酰衍生物排出。亦可经乳汁排出、不能经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

二、病例报告

2.1本文3例病人中男性2例,女姓1例,年龄在18-50岁之间,3例病人均因咳嗽、咳痰伴午后发热周身乏力症状就诊,经做X线胸片、肺部CT检查及实验室痰涂片镜检等各项相关辅助检查后临床诊断为“继发型肺结核”,痰涂片查抗酸杆菌阴性。服药前均无肝脏、肾脏及血液系统病史。

2.23例病人均为门诊不住院治疗病人,采用国家统一免费方案:2H3R3E3Z3/4H3R3;2HREZ/4HR。

2.33例病人均在服药前常规进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分类在正常范围内,病人规律服药一个月时、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出现减少现象,减少范围在2.3-3.0×109/L之间)(正常参考值:4.0-10×109/L)

2.4临床处理: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利福平(RFP.R)并给予利血生,维生素B12、维生素C药物口服。二周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数逐渐上升,一个月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恢复正常范围。

三、讨论

1.利福平(RFP-R)分子结构式C43H58N4O12,与菌体RNA聚合酶结合,干扰DNA和蛋白质合成,口服吸收率为90%,半衰期为3-8小时,有效血浓度为6-12小时或24小时,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中,主要经胆汁排泄,在胆汁中浓度可达200μg/ml,其余经尿液排出,主要不良反应是肝毒性、过敏反应、类流感样综合征、胃肠道反应、类赫氏反应、偶致胎儿畸型。

2.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及早给予对症抗过敏治疗、要不断观察病情变化。

3.各种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是过敏反应中的Ⅱ型反应(细胞毒型)主要表现为血液方面改变: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主要药物为利福平(RFP-R).对氨基水杨酸钠(PAS)。

4.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一般在服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出现过敏现象,则很有可能有过敏史及家族药物过敏史,所以医务人员在给予抗结核治疗之前应了解病人有关病史,掌握抗结核药物各自的不良反应和高危对象。对某些隐匿的不良反应、早期缺乏明显临床表现的,(如对肝、肾功能及血液的影响),尤其是门诊不住院治疗的病人由于早期缺乏临床监测,对其定期进行实验室筛查、监测很重要。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林.中国CDC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