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燕赵鹏鹏
(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目的:了解某市2008年-2013年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五种性传播性疾病发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市2008-2013年上述五种性传播疾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报告疫情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以淋病和尖锐湿疣为主,降幅分别为72.8%,53.0%;生殖器疱疹感染以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病例数占比很小,呈散发情形;梅毒报告疫情在年878例至1088例间波动,无显著增长趋势。结论:某市五种性传播疾病疫情呈下降趋势;16~45岁为常见发病年龄段,提示应重视社区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关键词】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317-02
性传播性疾病(STD)是指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而传播的一组疾病。本文对某市2008年至2013年疾控系统性病网络直报材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以了解五种性传播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深入开展防治工作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于某市性病网络直报系统。
1.2诊断参照卫生部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行业标准要求。根据《全国性病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所有记录均为首诊报告。
1.3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概况
2008年4种性病报告总数为1705例,其后呈下降趋势;2010年起该市要求增加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申报,故2010年起申报病种为5种,2011年报告数较2010年略有增加,至2013年达最低报告数为1296例。淋病病例报告数下降趋势明显,6年总降幅为72.8%;尖锐湿疣病例报告数也呈显著下滑趋势,六年总降幅为53.0%;梅毒病例报告数在年878例至1088例间波动,在年总报告数的占比呈显著上升态势,2008年占比为51.5%,至2013年占比为75.0%,六年总升幅为45.6%。生殖器疱疹病毒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报告病例数较少,呈散发态势。见表1。
表1某市2008-2013年五种性传播疾病构成情况(报告数/百分比)
2.2性别分布
5种性传播疾病报告病例中,淋病男性病例显著高于女性病例,历年男女比分别为10.6、9.0、6.9、4.2、5.0、8.9;梅毒女性病例则显著高于男性病例,历年男女比分别为1.0、0.7、0.7、0.7、0.7、0.8;尖锐湿疣的性别分布同梅毒类似,历年男女比分别为0.5、0.5、0.7、0.8、0.8、0.7;生殖器疱疹病毒的性别分布同淋病类似,历年男女比分别为12.0、28.0、2.7、10.3、18.0、21.0;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生殖器疱疹报告病例的汇总自2010年开始,4年总报告数为127例,历年男女报告数比值分别为0.8、1.2、0.4、0.7。见表2。
表22008-2013年某市五种性传播性疾病性别比(男/女)
2.3职业分布
将报告病例职业类别按照社会团体、工矿、服务业、农民、无业、其他等进行分类,各行业报告数占6年总报告数比例与每年各行业报告数占年报告数比例相似,农民、无业及工矿企业分别占比为0.38、0.28、0.15。
2.4年龄分布
6年报告病例总数为8722例,按照16~30岁为A组,31~45岁为B组,46~60岁为C组,61岁以上为D组,各组总计报告数分别为3239(0.37)、2602(0.30)、1358(0.16)、1107(0.13);其中尖锐湿疣组报告例数计1357例,上述4组报告数分别为634(0.47)、429(0.32)、218(0.16)、104(0.08);淋病组报告例数计1380例,上述4组报告数分别为547(0.40)、520(0.38)、234(0.17)、67(0.05);梅毒组报告例数为5682例,上述4组报告数分别为1855(0.33)、1797(0.32)、862(0.15)、953(0.16),婴幼儿报道数为407例,占比0.07,本组最高年龄为99岁;生殖器疱疹组报告病例数为176例,上述4组报告数分别为49(0.28)、95(0.54)、27(0.15)、4(0.02);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组报告病例数为127例,上述4组报告数分别为49(0.39)、61(0.48)、17(0.13)、0(0.00)。见表3。
表35种性传播性疾病按年龄段分组占比表
3.讨论
2008-2013年该市性传播性疾病总体呈下降趋势,病种以尖锐湿疣、梅毒、淋病为主。梅毒所占比例上升,淋病及其他几种性病所占比例下降,与黄俊等报道结果类似[1],一方面。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及社会团体的性病艾滋病防范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重视了病例的规范诊断与报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措施有效,另外与全市娱乐场所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不断深入化和正常化有一定的关系,也提示我们今后要重点加强梅毒的防控工作。
淋病的报告数下降明显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相似[2-4],分析原因可能与疾病自身特点有关[5],淋病潜伏期短,男性症状明显,一些病人在经过数次感染后,对疾病的发生、症状和治疗情况都已熟悉,再次发病后,往往自行在药房购药或选择非正规途径就医,而女性患者症状轻微、求医较少,且女性淋病确诊病例需要淋球菌培养,而部分医疗机构此项检测能力较弱,致使淋病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持续上升。
研究显示该市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隐性梅毒病例以女性为主,类似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6,7],梅毒和淋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不同,前者是一种潜伏期长、多数感染者无明显或典型症状,往往需要实验室诊断和青霉素注射治疗的性传播感染,如果患者没有被及时发现和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且梅毒存在匿名或假名就医的现象,同一患者又多次就医复诊,加上病史采集上的偏差,单一的筛查阳性就诊断为梅毒上报,都可能使医生将患者定为初诊进行疫情报告,导致部分重报。
该市性病患者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与青壮年处于性活跃期相一致。男性发病例数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患者自觉症状比较严重,主动就诊率较高有关。职业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工人、个体、无业人员,这可能与其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较少,预防保健知识缺乏等因素相关。因此,该人群应做为该市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对其加强有关安全性行为的教育,以降低发病率。
卫生部门应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防制策略,加大性病防治宣传教育力度,普及性病防治知识,增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重视安全性行为;加大性病主动监测力度和医疗市场监管力度,做到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开展高危行为干预,确保安全性行为,继续加大监测检测覆盖面,引导患者进行规范的性病治疗。对性病的预防与控制,不仅有利于改进公共卫生、保障人民健康,而且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俊,冯燎,申文荣.2004-2009年四川省淋病和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l,27(4):284-287
[2]王成,杨立刚等.广东省1995-2010年梅毒及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3):423-425.
[3]高建华,唐姬,黄若刚.北京市2004-2012年梅毒和淋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7):530-533
[4]陆明霞.张家港市2005—2012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4,16(1):3-5.
[5]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l,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5.
[6]高建华,唐姬,黄若刚.北京市2004-2012年梅毒和淋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7):530-533
[7]王英,倪大新.2004-2007年中国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8):48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