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成陈玲(江苏省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15200)
【中图分类号】R65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69-02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胆道梗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双源CT扫描,薄层数据进行胆道多平面重组,对梗阻原因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良性梗阻病变32例,其中肝外胆管结石27例,单纯炎性狭窄5例,双源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3.75%、100%;恶性梗阻病变18例,其中胰头癌9例,胆管癌5例,胆囊癌侵犯胆管2例,壶腹部癌2例,双源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8.89%、100%,总体50例中定性准确率92%,定位准确率100%。结论双源CT胆道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梗阻扩张的胆道结构,提高对梗阻部位的定位、定性诊断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胆道梗阻多平面重组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胆道梗阻性病变临床上较为常见,病因复杂,主要有胆道肿瘤、胆系结石、炎症、外伤等。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而临床上对胆道梗阻的病因鉴别诊断常比较困难,如何明确病因和定位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plannerreconstructiontechniqueMPR)是多层螺旋CT中常用的二维图像重组技术,腹部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能够清晰显示胆道梗阻部位、程度,还能够对病因进行诊断[1-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胆道梗阻患者双源CT胆道重建资料,进一步探讨双源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胆道梗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间本院有完整资料的50例胆道梗阻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西门子双源CT(SomatomDefinitionFlash)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胆道重组。
1.2检查方法
采用双源CT机,所有病例均先行常规上腹部平扫后再进行增强三期扫描,所有平扫和增强图像利用多平面重建法(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进行胆道二维成像。
1.3图像观察
图像分析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主治医师在不知手术结果的情况下分别对原始横断位图像和胆道重建图像进行双盲观察,意见分歧时相互讨论达成共识,最后并与手术病理对照。
2结果
2.1CT诊断与临床手术病理对照
良性梗阻病变32例,其中肝外胆管结石27例(15例合并胆囊结石,4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6例伴有急性胰腺炎),CT多平面重组技术共诊断结石26例(92.59%),其中1例为胆总管下段阴性结石误诊为壶腹部肿瘤。单纯炎性狭窄5例,CT多平面重组技术诊断炎性狭窄4例(80%),1例胆总管下段环壁强化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癌。恶性梗阻病变18例,其中胰头癌9例(3例伴有肝脏转移),胆管癌5例(1例胆总管上段癌,1例胆总管中段癌,3例胆总管下段癌),胆囊癌累及肝门部胆管2例,壶腹部癌2例。恶性梗阻病变中误诊2例,1例为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炎症,1例壶腹部癌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癌。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ERCP证实,良性病变术前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3.75%、100%;恶性梗阻病变术前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8.89%、100%,总体50例中定性准确率92%,定位准确率100%。
2.2双源CT表现
所有病例薄层图像均利用多平面重建法进行胆道二维成像。肝外胆管结石27例中,18例阳性结石表现为扩张的胆总管内圆形高密度影,周围低密度胆汁环绕,形成典型的“靶征”,3例混合性结石表现为周围高密度中央低密度的“环征”,6例泥沙样结石表现为扩张的胆总管逐渐变细,在胆总管下段可见点絮状阴影,无肿块影和胰管扩张(图1)。5例胆总管炎性狭窄,表现为胆总管管壁均匀性增厚,未见明显结石和肿块影,增强后管壁明显均匀强化。9例胰头癌表现为胰头区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表现为乏血供表现,可合并胰管和胆总管扩张,呈现“双管征象”,3例肝脏转移患者发现肝脏多发类圆形低密度,边缘强化(图2),5例胆总管癌表现为明显扩张的胆总管突然截断,管腔内或管壁附近软组织块影,增强后强化明显(图3),胆囊癌累及肝门部胆管2例,表现为胆囊内软组织肿块伴中度强化,邻近肝脏、胆总管累及,壶腹部癌2例,表现为壶腹部梗阻,并见软组织肿块(图4)。
3讨论
3.1双源CT胆道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胆道梗阻性病变诊断价值
不使用胆道造影剂,利用胆管内胆汁与周围肝脏组织或其它软组织对比呈现低密度表现特征进行的二维胆道成像技术扫描逐渐成为胆道梗阻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能为其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1-2]。使其诊断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定位准确性很高。双源CT高分辨率的“各向同性扫描”使得图像后处理技术获得极佳的空间分辨率图像,利用薄层图像进行MPR重组,可以从冠状面、矢状面、任意平面旋转使得扩张的胆管重建成像,更好的明确梗阻的部位,显示胆管病变的范围、形态,以及毗邻关系,准确测量胆管内径,判断梗阻程度,对于中度以上黄疸患者,双源CT胆道重建图像能够清楚地显示梗阻扩张的胆管内的病变、胆管壁情况和胆道梗阻的部位,并能对梗阻病变的性质作出判断,本组50例患者,术前定位准确率100%,定性准确率92%。但是对于胆道梗阻扩张不明显的肝内胆管的显示能力效果仍有一定的限度[2],特别是对于一些胆总管下段的炎性狭窄或者胆管炎性分泌物淤积容易误诊为阳性结石或占位病变,而需要紧密结合临床,避免过度诊断。
3.2良恶性梗阻病变的定性诊断的重点和难点
本组研究中,良性病变术前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3.75%、100%,恶性梗阻病变术前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8.89%、100%,在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中均存在少数病例的误诊和诊断偏差。良性病变中,1例为胆总管下段阴性结石误诊为壶腹部肿瘤,1例胆总管下段环壁强化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癌,恶性梗阻病变中误诊2例,1例为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炎症,1例壶腹部癌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癌。总体误诊率8%(4/50)。分析发现误诊的病变位置均较低,都位于胆总管下段,由于胆总管下段区域结构复杂,是很多脏器和很多管道的交汇区,各种原因均可造成梗阻,如胆总管炎症、结石、肿瘤、壶腹部、胰腺肿瘤等等,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一般来讲良性梗阻病变大部分是由结石和炎性狭窄所致,首先可以找到梗阻点,阳性结石很容易发现,不难诊断,阴性结石往往容易误诊,利用MPR重建可直观显示结石的大小、数目和累及的范围。对于泥沙样结石常常显示为移行性管腔纤细,伴有管壁均匀均匀增厚,未见软组织肿块,重建观察对于胆管狭窄的显示更直接,并且可测量狭窄的范围。
恶性梗阻病变大部分是由肿瘤所致,胰头癌相对诊断比较容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胆总管下段癌和壶腹部癌的鉴别。胆总管癌常常显示扩张的胆总管突然截断,在梗阻部位伴有管腔不规则,伴有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更明显。而壶腹癌的位置更低位于壶腹部软组织肿块,胰管及胆总管均显示扩张,肝内胆管呈现软藤状扩张,而胰头一般不大。充分利用薄层图像和多平面重建技术,任意角度旋转,尽大程度的显示病变和周围组织的关系,病变累及的范围,梗阻的部位对于诊断定性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3]。
3.3多层螺旋CT胆道多平面重建技术注意事项
(1)优质的后处理图像都是基于良好的横断位图像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横断位扫描时候,应该嘱咐保持患者平静呼吸,避免呼吸过度引起的移动伪影,(2)容积扫描范围大、速度快,剂量也较大,应该根据成像部位进行重点扫描,有的放矢,避免患者接受过多的放射剂量。双源CT在这方面有较大优势,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放射辐射。(3)根据CT机型不同,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尽可能选择最优化的扫描参数和扫描方案,(4)MPR图像应该根据检查要求仔细操作,寻找病因,诊断效果容易受操作者水平的影响。
总之,双源CT胆道多平面重组技术检查胆道梗阻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迅速方便,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且不受肠气干扰,且放射剂量较普通螺旋CT低,对胆道梗阻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够清晰的显示梗阻部位,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分辨胆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作为胆道梗阻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肖晶晶,杨学华,高剑波,等.64层CT曲面重组技术对胆管梗阻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0,25(4):420-422.
[2]马勇,刘大亮,付玉存,等.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7):1008-1010.
[3]王颖,徐荣天,李亚明,等.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胰胆管曲面成像与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地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8):57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