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及演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4

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及演奏

陈昇

陈昇

(牟平育英艺术中学山东牟平264100)

【摘要】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每位演奏者的必修课程,也是众多理论家探讨的焦点。本文就从美学价值、“力”的来源和运用、创作特征、演奏方法等几方面谈一谈作者对这套经典之作的思考。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美学价值;“力”的来源和运用;创作特征;演奏方法

BeethovenPianoSonatasonthecreationandplaying

Chensheng

【Abstract】BeethovenPianoSonata32PianoArtinthehistoryofthedevelopmentoccupiesadecisiveposition,isthateachplayeroftherequiredcourses,butalsotoexplorethefocusofmanytheorists.Thisarticlefromtheaestheticvalue,"force"thesourcesandtheuseofcreativefeatures,playareasandothermethodstotalkabouttheauthorofthisclassicthinking.

【Keywords】Beethoven;PianoSonata;aestheticvalues;"power"sourceanduse;creativefeatures;playingmethod

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艺术的经典,是音乐创作的奇葩。它是贝多芬毕生心血之精粹,是他生活的写照,情感的寄托,精神的升华。它是每个学琴者的必经之路,也是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的宠儿。

1.美学价值

笔者认为,有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美学方面的

研究十分重要,这对于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精神内涵及价值取向很有大帮助。这套作品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思想深邃

贝多芬生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动荡欧洲,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毕生追求自由、博爱、和平的信念。在他的音乐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与无畏的英雄性格,更可以感悟出蕴含其中的深刻哲理。早期奏鸣曲(如第四钢琴奏鸣曲)表现出江河般的浩荡气势,充分体现了“从痛苦走向欢乐”的这一悲壮的美学公式。成熟期作品体现出对革命的无限激情和热烈追求(如“黎明”、“热情”)。晚期作品更能体现出贝多芬深刻的哲理性。主要特点:(1)用具有抒情性和内省性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作品的英雄性(作品90,101,111等);(2)用抽象性和复杂性的风格代替了以往作品的标题性;(3)更多地使用对位性织体和复调来表达对理想和和平的追求,对抗争与思索等各种矛盾的体验(作品101,116,110等)。

1.2形式创新

贝多芬是一位处于古典主义和浪漫派相交时期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中既保留了古典音乐的传统,又增添了许多创新元素,为浪漫派音乐开创先河。

从形式上说,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有14首采用了古典奏鸣曲的三乐章套曲形式,同时注入了许多崭新的元素。此外,两个乐章的作品有6首,四个乐章的作品有14首,这是莫扎特、海顿都未曾用过的写作形式。贝多芬还尝试使用许多特殊的表达方式来抒发他的情感,诠释他的精神。特别是晚期作品,贝多芬将其形式之复杂、思想之深奥发挥到了极致,不仅广泛采用变奏手法、复调手法和用于展开部的赋格段,甚至使用了完整的变奏曲和赋格乐章。(作品109的第三乐章是变奏曲,作品106、110的末乐章是赋格)。

1.4传承古典

从风格上看,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不仅具有大胆创新的手笔,更继承和发扬了古典主义精髓。贝多芬的思想有些得自克莱门蒂,但更多的是受到海顿、莫扎特的影响。另外,在贝多芬的多部作品中可以找到巴赫的创作特点。

1.5学习要点

针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最主要的几个特点,学生在演奏及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5.1理性、感性相结合。首先,要对作品本身进行剖析,从作品的创作手法、风格特征等方面体会贝多芬在创作中运用的创新手法,通过该奏鸣曲所要传达的哲理、思想等。其次,要通过阅读各种参考书了解作曲家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存状况以及情感体验等,还原当时的创作背景,深入贝多芬的精神世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追求与内涵。

1.5.2广泛涉及其他音乐体裁。要广泛涉及贝多芬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尤其是交响乐。对于交响乐的赏析和了解,能够使学生在演奏上对贝多芬作品中奋斗不息的精神、浩瀚无比的气魄、沁人心脾的感染力有更直观、更深切的体会,交响乐队中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所形成的色彩变化、层次差异对各种音乐形象的诠释,会使学生对贝多芬作品的鲜明个性及精确刻画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启发。如此一来,当学生再去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时,就能从宏观上更好地理解作品,发现其中的美感和震撼力,挖掘出作品中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2.“力”的来源和运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充满了令人震撼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简单的巨大声响,而是一种由内而外、响彻内心的精神支柱。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力”的来源并恰当运用它,对把握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实质格外重要。

在下文中,笔者从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

(1)“力”形成的内因——人生经历和个性特征(2)“力”形成的外因——钢琴性能进步(3)创作上的突破促使“力”的扩张。

2.1“力”形成的内因——人生经历和个性特征

贝多芬幼年时父亲对他的严酷教育,成年后几次情感上的大起大落,疾病和失聪的纠缠,都给贝多芬的一生带来困扰和坎坷。然而,正是这些人生遭遇造就了他无比顽强的性格,要和命运抗争的“力量”充满在音乐的每个角落。

在贝多芬血液中流淌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汹涌澎湃的激情,难以遏止的阳刚之气。他关注新思想,关心革命事业进展,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听到时代的声音。这一切,都显示了他音乐中无与伦比的力量。

2.2“力”形成的外因——钢琴性能进步

古钢琴和钢琴相比有音量小、音质粗糟,无法变化力度等缺陷,钢琴针对古钢琴的这些弱点,不断完善和改进,最终具备了强弱分明、音质优美等优点,取代了古钢琴的位置。贝多芬时代钢琴的运动装置轻巧,可以在弹奏时达到极快的速度。贝多芬大大发挥了当时钢琴所能发出的极限音量,利用了钢琴的极限音区,应用超高技术达到了极限速度。在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仅前十首是为古钢琴而作,这也充分显示出钢琴取代古钢琴的历史趋势。

2.3创作上的突破促使“力”的扩张

贝多芬喜欢热情宏大的演奏,对踏板运用很多,显示出雄浑、宽厚的力量。他的学生车尔尼说,贝多芬使用的踏板比他乐谱中标记的多得多。③贝多芬在和声使用上比海顿、莫扎特更丰富,运用了I级,IV级、V7、V9,VII减七和旋,II五六和旋,副属和旋,重属变和旋等。④奏鸣曲乐章的长短和数量上也比前者有所增加并且形式多样,在曲式结构和调性转换上亦有大胆尝试和创新。

2.4学习要点

通过以上讲述,我们了解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力”的来源。对于演奏者来说,把握好其作品力度的“火候”是相当不易的事。在演奏时,要达到将作品中力度处理恰当的目的,就必须对作曲家标注的每个力度标记进行思考和研究。笔者认为,作品中的每个强弱标记不仅仅代表力度的大小,而更多的是代表各种情绪的反射——即音乐情感和形象的表达,演奏时要思考标记背后更深层的思想含义。这也是许多学生练琴中的困难所在。

表达标记背后的情感,不仅要对作品有充分的理解和研究,还要对作曲家的性格特征、生活状态,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环境等深入了解,此外,还跟演奏者个人的文化内涵、思想层次等密不可分。有人说:“想要弹好琴,就要既拥有哲学家的思想,又拥有数学家的大脑。”这句话不无道理。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琴匠,就必须积累各种知识,从各方面充实自己,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不得不承认,贝多芬32首奏鸣曲之所以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是由于每位演奏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其会有不同理解,作品的严谨、复杂、深远、激奋使欣赏者回味无穷,却很难使演奏达到完美境界。

3.创作特征

3.1创作分期及特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最大特点还是在写作技法上的创新,了解这些特征对把握作品风格、提高演奏水平有很大帮助。

有些研究者把整部曲集在时期上过于细分和绝对化,笔者认为不够恰当。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每首都是经典之作,是他几十年心血之结晶,在此期间他不断为作品注入新元素、尝试新想法,除最后五首作品较为特殊外,其余作品很难规划和分割。但为了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总结,笔者只得较勉强将其分成三个时期来说明——就是我们常说的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作品(1792——1800年)本时期作品有第一至第十奏鸣曲。主要特征:一方面延续海顿和莫扎特质朴、严谨、富有哲理性的古典传统,另一方面初步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性。代表作品有:《C大调第三号奏鸣曲》OP.2之3(1795);《c小调第八号奏鸣曲》OP.13(1798—1799)。值得注意的是,在贝多芬第三首奏鸣曲的慢乐章中,已经呈现出浪漫派风格的苗头。

中期作品(1800——1814年)本时期创作了第十一至第二十七奏鸣曲。创作特征:

(1)创作“幻想式”奏鸣曲乐章。

(2)将葬礼进行曲引入奏鸣曲当中

(3)对奏鸣曲曲式上的大胆革新,使这一结构形式达到饱和状态。特点:①将展开部及尾声部分大大扩展。②不再墨守乐章的篇章数目。③部分套曲各乐章均用奏鸣曲式。④打破曲式的对称结构。⑤根据音乐和构思的需要,将第一乐章必是奏鸣曲式的这一格局打破。

(4)标题音乐在这一时期的广泛应用。

(5)创作中带有强烈个人主义倾向。

晚期作品(1816——1822年)本时期作有最后五首奏鸣曲,每首都成为经典之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技术精湛、结构宏大、内容深刻、情感复杂等特点。表现在:(1)乐章长短、数目更为自由。(2)写作形式更加多样化,并大量采用赋格写作手法。(3)故意模糊并消弱乐章或乐部、乐段间的界限,使得整首乐曲有一气呵成直达末乐章的气势。(4)广泛应用主题与变奏原则发展音乐。(5)ff、sf、sfp、cresc、dim等力度记号随处可见,体现了作曲家丰富而具戏剧性的思想情感。(6)cresc—p是贝多芬特有的力度标记。(7)丰富的速度变化体现了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活跃与激情,形式自由但内容完整,速度变化之大堪称贝多芬的独特之笔。

在对贝多芬奏鸣曲曲式结构的分析中,细节部分的处理常常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贝多芬作品中的连接部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部分,它在钢琴奏鸣曲式结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贝多芬在连接部的写作和应用,使我们对他的作品听起来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使他的音乐更具连贯性和合理性;也使我们在弹奏他的这些作品时,源源不断的势头油然而生。

贝多芬奏鸣曲的的展开部是其作品的精华所在,我们应通过和声分析了解展开部音乐发展的脉络,进而揭示其创作风格和规律。贝多芬奏鸣曲的展开部运用了大量不协和和弦,诸如属和弦的各种扩大、降1级音及那不勒斯和弦、2级七和弦等。在转调上,运用了同主音转调,等音、共同音转调,平行大小调的交替,以及模进转调、对置转调等。在调性布局上,更多地利用三度、二度关系转调。

3.2学习要点

对于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分期,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和演奏具体曲目时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分析只是一个大致的总结和归纳,遇到具体曲目时,要对作品本身进行客观分析。例如:降E大调第13钢琴奏鸣曲OP.27—1,属于早期作品,但在创作风格上已经体现出贝多芬中、晚期作品的一些创作手笔,也体现出贝多芬在一开始的创作中就有打破原有写作形式尝试新的创作手法的需要。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早期作品归为一种理解来演奏和学习。而应在结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作品的特殊性对每首作品进行充分理解和分析。理论只是基础材料,只能起到启发的作用,而真正的音乐是对作品理解后的发自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切的表达。

对于贝多芬奏鸣曲在曲式结构、和声运用等方面都包含了音乐创作手法的诸多新元素,毋庸置疑,这是那个时代的伟大创举。宏伟的气魄中不乏精致的细节构思,对古典传统的延续中流露出崭新的思维方式,这些构思与创新都是通过谱面上一个个独特的贝多芬式的速度标记、力度符号、调性布局、和声关系来实现的。贝多芬的创作特征既有别于以往的古典时期作曲家,如海顿、莫扎特,也不同于浪漫派作曲家,我们在练琴时要运用对比的方式,充分理解这些新元素与其他作曲家的不同之处,它们的重要性、风格特点以及音响特征,甚至不同创作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才能通过它们表达出贝多芬作品的精神价值。

4.演奏技巧

在前文中,我们总结了很多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创作风格、思想内涵上的特点,如何演奏似乎是更实际的问题。

32首钢琴奏鸣曲在演奏程度上大致上也是一个从浅到深的过程。像创作分期一样,我们同样可以将32首钢琴奏鸣曲划分成三大部分(早期、中期、晚期)进行学习,按程度深浅选择作品。

下面我想谈谈教学和演奏中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时需要特别注意和掌握的。

4.1“力度”的应用

贝多芬钢琴作品在演奏中有别于莫扎特钢琴作品的演奏方法。首先,莫扎特时期钢琴作品以古钢琴为主,而贝多芬时期,由于钢琴取代了古钢琴的位置,大部分作品都为钢琴而作,并将钢琴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至。其次,贝多芬、莫扎特在创作手法上有很大不同。贝多芬常用的是pp—ff,ppp—fff,pp—sf—p等音乐符号,并且较多地应用了突强和突弱来强调音乐情绪和形象。而莫扎特的大部分乐句都处理得委婉、精致,音乐中较少表现矛盾和冲突。在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这种急速跑动型的节奏中,莫扎特作品利用手指跑动就基本能达到需要的力度要求,而贝多芬作品在这种音型的弹奏上,除了应用手指外,还需要更多力度,有时需要整个大臂的力量都放在手指尖上的方法来弹奏,并且要随着乐句的需要随时调整力度的大小和指尖用力的多少。

4.2“节奏”的掌握

在对贝多芬的诸多作品熟悉和理解后,我们会发现在速度的控制和应用上,贝多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贝多芬早期作品受海顿、莫扎特影响,节奏上基本归于严谨。中期作品有向浪漫派发展的趋势,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作曲家在曲调上更加突出旋律的进行和走向,试图走出各种束缚:在基本节拍基础上的“拉宽”和“收拢”节奏,具有浪漫派风格节奏的“脉搏”,同时又不失古典风格节奏上和结构上的严谨。晚期作品更突出地反应了贝多芬在创作中一切都为表现音乐而创作,此时仿佛各种约束音乐表现的形式都成为多余,音乐将人性、大自然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演奏上形成了博大的发挥空间。由于发挥空间之大,就使得演奏者在演奏时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具有一定困难。

我们在之前的内容中曾经提到,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有种自始至终的前进动力,好似音乐的发展总是源源不断的,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统一性,因此在处理节奏问题时,要把握好节奏的自由度。节奏太自由了,就很难体现这种迫切和统一的感觉。另一方面,针对贝多芬奏鸣曲篇幅较大的特点,我们要进行思虑和分析;调整和处理好乐章、乐部和乐段各部分的节奏关系——即“松紧自如”,这样才能一鼓作气地将它演奏下来。总之,要将各种有机因素相结合,使音乐听起来更具逻辑性和合理性。

4.3“音乐形象”的体现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应该对贝多芬本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定了解,贝多芬奏鸣曲之妙就妙在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及思想内涵。他的想象力之丰富,令人惊叹!因此若要想演奏好他的作品,我们就要结合他的生命历程、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走入到他的音乐世界中去,研究他的创作手法、音乐特征,从他的音乐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全情投入的去演奏,感受他音乐带来的一切,准确地表现出作品中的各种音乐形象,不断发现、探索,领悟其作品的真谛。

结语: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类音乐所做的贡献是空前的。贝多芬的作品几乎包容了人性的一切,挥洒自如。

在研究及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全面了解、理解作品的创作环境,作曲家的生存状态以及价值观等相关情况,对于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提高演奏水平很有必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是音乐艺术的奇葩,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些作品不但没有失去光彩,相反,时常给我们带来新的感悟,创造新的价值。

注释:《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美学简析》陆志成《美与时代》2005年10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的来源》向乾坤《美与时代》2006年10期

参考文献

[1]《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美学简析》陆志成《美与时代》2005年10期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的来源》向乾坤《美与时代》2006年10期

[3]《钢琴教学中的贝多芬奏鸣曲》陈比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4]《改革创新的典范——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初探》卢艺《钢琴艺术》2006年07期

[5]《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张聪《音乐探索》2006年04期

[6]《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和声特征分析》姚海《音乐探索》2004年04期

[7]《论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自由美”》武晓亮《齐鲁艺苑》2007年02期

收稿日期:200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