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霞(贵港市港北区贵城登龙桥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为内容,一种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在老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读为本,指导学生深层次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阅读的状态。《课标》在基本的阅读能力上,强调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感受和理解,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欣赏和评价。阅读中的感受能力指通过字面对阅读材料初步感受,获得笼统印象和表层意义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指从书面符号中进行译码从而获得意义的能力;阅读欣赏能力指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的能力;阅读评价能力指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材料、思想结构、特色进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独立阅读能力”,不仅包括基本的认读、感受、理解、欣赏、记忆、迁移能力,还包括根据需要选择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能力,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有创意地理解阅读材料,会用略读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会用浏览的方法迅速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此外,独立阅读时还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不仅要重视读懂,更要重视会读,还要努力做到读得快。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量的积累。缺乏阅读兴趣,就不可能自觉地独立阅读;不掌握阅读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无法有效地独立阅读;没有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就无法提高独立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1.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能力
现在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味的繁锁的提问和冗长细腻的分析讲解还普遍存在,有的教师甚至还是老一套: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分段、概括段意→分析讲解全文→归纳中心→写作特点,课堂上少的是欢声笑语,多的是沉默寡言;少的是书声朗朗,多的是被动听讲;少的是议论纷纷的讨论,多的枯燥讲析作笔记,把活的语文科学变成了死的科学,这样老师花费了极多“讲”“说”时间,结果学生却依然是读则读不通畅,更悟不出“味道”;写则写不出内容,更缺少情趣、创新。这与多年来形成的“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倾听、记笔记、练习和背诵,回答教材中及教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问题等有直接关系。它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2.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她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从而使教学效果显著。千万不要小瞧一幅挂图、一段音乐、一盆花卉、一件头饰……的作用,这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比教师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去年的树》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树庄”、“小鸟”、“蜡烛”“老树”等头饰,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根据课文内容来表演,那一堂课,学生带着头饰上课,读书、讨论、表演,都格外投入,直至下课大家仍感觉意犹未尽。
3.设疑激趣,帮学生找到阅读重点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宝贵的。阅读教学不能让学生不着边际的读书、讨论、回答。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从设置疑问开始,先激发学生生出疑问,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这样阅读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故事。揭示课题之后,我这样问道:“同学们,看了课文题目《盘古开天地》,你心中在想什么?有问题要问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有问“盘古怎么开天地”有问“为什么要开”?”有问“结果怎样?”……“学始于疑”,我根据学生的提问,相机扳书,梳理出要点,然后趁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想办法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再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得出让大家满意的答案。那一堂课,学生读书格外认真,讨论也非常积极。
4.读悟结合,领学生解开心中的疑团
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应贯穿课堂整个过程,要让学生自由、充分、投入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如教学《西湖》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西湖美得“仿佛仙境一般”。我要求学生首先读通文字,对该段内容有整体把握,知道先写湖的四周“绿色镶边”,再写湖中“葱绿”的孤山,“绸带”一般的白堤与苏堤,小岛与白云的“倒影”在湖水中“晃动”,然后,让学生圈画出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美景,就如同亲临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心中疑团迎刃而解。
5.迁移训练,促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叶老先生告诫我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指导读懂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投身到广阔的阅读空间,使知识不断增加,视野更加开阔。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定期开展诸如: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作文竞赛、手抄报评比、成语接龙、猜谜……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促使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体验到阅读的无限乐趣。
6.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也可以说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6.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6.2充分发挥想象,培养阅读兴趣。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的“言”中领悟到“无穷”之“意”。
6.3组织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中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6.4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