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代玉(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计生服务站655700)
【摘要】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在人工流产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到2012年1月人工流产的女性100例研究,年龄分布为27.4±8.7岁,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产次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结果观察组无阻力扩宫、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人流综合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显示观察组在镇痛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不良反应寒战发生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舌下给药方法可有效的促进木索前列醇药效发挥,应加强临床推广。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给药途径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是终止早期妊娠临床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其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米索前列醇进行扩宫,本研究选择我院患者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1年3月到2012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人工流产的女性100例进行研究,年龄分布为27.4±8.7岁,最大年龄为37岁,最小年龄为19岁,妊娠周数分布为7.49±1.04周,其中经产妇为61例,初产妇为39例。所有患者经尿HCG检查为阳性,B超检查为功能妊娠,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全身检查身体状况良好,排除肝肾、心脏等严重疾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产次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给药方法治疗使用的药物均为米索前列醇,为北京紫竹药业生产。观察组采用舌下给药,剂量为200微克,对照组采用阴道给药,剂量为200微克。观察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无阻力扩宫、出血量、手术时间、人流综合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镇痛效果分级按照国际通用的WHO关于疼痛的分级,0级为患者无痛、腹腰部酸胀且稍感不适,Ⅰ级为患者轻微疼痛,腹腰部酸胀但可忍受,Ⅱ级为明显腹腰部酸胀,伴随出汗、呼吸急促,Ⅲ级为患者剧烈疼痛,不可忍受。
1.4无阻力扩宫确定扩宫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为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基本没有感觉,采用6号宫颈扩张器可无阻力的通过。有效为患者稍有不适,但采用6号扩宫器略有阻力可通过。无效患者在人工流产过程中不安或者采用5号扩宫器不能顺利通过。其中无阻力扩宫例数为显效和有效的总例数。
1.5统计处理本研究选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和t检验,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研究人群不同组别宫颈松弛程度及手术情况分析
研究显示观察组无阻力扩宫、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人流综合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研究人群不同组别宫颈松弛程度及手术情况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人群临床镇痛效果分析
研究显示观察组在镇痛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研究人群临床镇痛效果分析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研究人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研究显示观察组在不良反应寒战发生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研究人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n(%)]
注: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工妊娠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米索前列醇进行扩宫治疗。主要原因为子宫颈是结揥组织,含有丰富的血管、肌肉和弹力纤维。需要在人工流产前扩宫,防止手术过程对患者的过度机械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而疼痛加剧,影响治疗效果,也是临床人工流产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2]。而临床常采用米索前列醇进行扩宫,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常见的人工合成前列素E1类似物,其主要通常作为口服药剂用于预防和治疗由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引起的十二指肠损伤。研究显示采用舌下给药方法可有效的促进木索前列醇药效发挥分析原因为舌下含服后15min内米索前列醇即迅速吸收,进入患者的血浆中浓度,吸收速度快,明显高于另外一种途径,舌下含服达峰所需时间明显短于阴道给药,若米索前列醇对宫颈的作用与其血浓度成正比,其发挥作用为舌下含服是最有效快捷方便的给药方法。采用舌下含服的给药方法可有效的避免了对患者肝脏的首过效应,比阴道给药达到的血药浓度更高,一般在6h内生物利用度阴道途径浓度大[3]。可见采用舌下给药方法可有效的促进木索前列醇药效发挥,应加强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建蓉,陈芳.米索前列醇在终止8~12周妊娠中的应用[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09,1(4):52-54.
[2]王瑷琳.米索前列醇在宫腔镜检查80例中的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5):385-386.
[3]邵庆翔.米非司酮及配伍前列腺素应用于终止早孕的药代动力学[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58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