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特点

叶果

(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审美传承至今,创作出经典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也是百花齐放。我们可以通过梳理作品的风格特点,总结出一系列有规律的创作手法,这对舞蹈艺术工作者来说是经验的不断累积与释放,也对民族民间的舞蹈风格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

一、创作中的形象捕捉与人物塑造

所谓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借以表达、传递情感和自我意识的媒介,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物态化。而艺术形象的捕捉对于舞蹈作品来讲是艺术载体的来源,一个舞蹈作品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是否合理、清晰、突出是整个舞蹈作品中心思想的重要判断标准。而编导在对舞蹈作品的编创当中,形象捕捉这一重要要素的体现可以分为来源和呈现两个方面来理解。从来源方面来说,编导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从何而来,如何选取是构想整个舞蹈作品初期首要解决的问题。从呈现方面说,如何将收集到的形象元素提炼出来,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舞蹈作品中是需要编导发散思维和尝试实践的。

二、创作中的舞蹈动律和体态

关于舞蹈动律的解释,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徐小平老师在《中国民族舞蹈编创法》一书中这样谈到:“舞蹈动律”是指身体部位在运动中所形成的内在韵律和节奏型,中国民族舞蹈的核心就是民族风格,而保持民族风格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各民族舞蹈中的动律特征。因此,编导在构想和完成舞蹈作品的时候,对于动律和体态的要求都是始终把牢牢抓住民族动律风格特点为核心要素,不管舞蹈动作多么复杂多变,都要围绕着作品所要表达的风格特点去发展,动律和体态密不可分,互相影响。

三、舞蹈作品结构与矛盾冲突

对于舞蹈作品的成立来说,舞蹈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在舞蹈作品中体现的是编导对所需要用到的素材和元素,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顺序来进行呈现和排列。在徐小平教授的《中国民族舞蹈编创法》中这样提到:“一个清晰、完整的结构,不仅能表现出作品丰富的内容、饱满的情感,还能很好地呈现舞蹈形象。”而在余秋雨的《观众心理学》中对于结构,有这样的理解:观众注意力的张弛节律和分配方式,是故事结构的基础。故事结构,是艺术家对于观众注意力的一种设计。

四、舞蹈作品立意传递出的真、善、美

如果说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传达人们的情感和想法,那么舞蹈作品就是通过其舞蹈立意来集中传递编导所要表达给人们的想法,立意的内容即是编导希望通过舞蹈作品传递给观众什么样的讯号。我们常说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会让人流连忘返,那么舞蹈作品本身肯定是树立了一个深刻的中心思想,那么检验其艺术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则需要通过真、善、美三个方面的美学标准来实现。

(一)“真”是指真实性,它是指舞蹈作品是否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以及编导在对生活的本质中有无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舞蹈作品创作之中,笔者并不主张把生活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在保留和编创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个度。著名的书画大师齐白石便对艺术作品提出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独特见解。过于相似,则缺少了对生活本质的概括和提炼,显得俗媚;而不似,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对客观自然的反映,让看的人觉得“不知所云”。

(二)“善”是指倾向性,也就是说编导希望通过舞蹈作品的立意传递出具有什么样方向和影响的社会意义。在中国传统的审美当中,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总希望能看明白、看透彻,而看明白之后,又会在心里衡量它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在这两个问题都是肯定的回答之后,那么才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但事实上,每一个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传递给观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也不尽相同。

(三)“美”是指完美性,首先,它是要求舞蹈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个性,达到一定的审美层次。其次,它也要求所创作出的作品能使欣赏的观众有一个美好的体验和感受。许多舞蹈创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一味的追求自己想表达什么,而忽略了观众的体验,这样的作品往往在人们欣赏之后得不到认同和共鸣。笔者认为,舞蹈创作需要一定的个性创新,但这种创新意识是需要符合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憧憬的原则。

五、舞蹈创作中的禁忌把握

通常民间对禁忌的理解可以看作是不要做什么,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这是人们在对待事物产生的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在艺术创作中能怎样做往往是允许有个性的发挥空间的,而不能怎样做却是有明确的限定性的,所以,限定性往往就成了艺术创作中的禁忌概念的转义。”这是北京舞蹈学院郭田副教授在《风格与禁忌:民间舞创作与个性》中对艺术创作禁忌的说明。而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笔者所要阐述的正是限定性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形象性,一个舞蹈作品所塑造的人物或者事物形象,都应该是这一种类型中人、事物的极致代表。这个形象是具有这个群体类型的共性,也有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独特性。

(二)时间性,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时间的背景,特别是从舞蹈素材来源上来说,舞蹈是在什么时候跳,每隔多久跳,跳多久,类似这样的问题都是会影响编导在创作过程中的限定和选取。

(三)地域性,舞蹈作品所呈现的地域背景不管是表现其人物形象还是内容都是重要的一个部分。同样都是当代舞,一个是城市为背景,一个是乡村为背景;同样都是踢踏舞,一个是爱尔兰踢踏,一个是藏族踢踏。前后两者虽然是同样的类型,但内容和形式却大相径庭。

参考文献

[1]于平.2015.舞蹈编创的诗情画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郭田,李平.2015.风格与禁忌:民间舞创作与个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3]徐小平.2013.中国民族舞蹈编创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叶果(1990.07-),男,四川古蔺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舞蹈编导与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