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感染科湖北武汉430085
摘要:目的:探讨产气荚膜梭菌与食物中毒之间的联系。方法:采集腹泻病人的粪便样品,进行生化鉴定和细菌分离培养,设计针对cpa、cpb、etx、iA、cpe及cpb2序列的6对特异引物,并采用多重PCR方法,对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50份样品中,分离出10株产气荚膜梭菌,且均为A型,其中5株扩增cpb2基因。结论:产气荚膜梭菌是导致人类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而重要的致病因子可能是其β2毒素。
关键词:致人腹泻;产气荚膜梭菌;多重PCR;基因分型
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是人兽皆可感染的病原菌[1]。由于气荚膜梭菌是人与动物肠道内的常见菌,因此其为引发人类腹泻与食物中毒的一个重要诱因。为了对气荚膜梭菌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腹泻病人的临床样品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与基因分型,以对引起食物中毒和腹泻的状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腹泻病人的临床粪便样品共计50份,不同个体的粪便样品分开收集,并标注编号以区分不同病患的样品。
1.2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取6g粪便样品,加入灭菌生理盐水50mL,以1000r/min速度搅拌充分后,离心10min,取上清液1mL接种10mL的紫牛乳培养液,送入厌氧培养罐进行43℃厌氧培养9-12h。对出现爆裂发酵的培养液,划线于TSC平板后,进行43℃厌氧培养24h,挑选疑似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挑选平板上黑色菌落接种接种鲜血琼脂平板,经厌氧培养24h后,挑选出现双环溶血的菌落,进一步采用标准化试剂盒进行生化鉴定。
1.3菌株的基因分型
1.3.1PCR引物设计
根据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序列见表1。
1.3.2多重PCR扩增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缓冲液、混合引物、灭菌超纯水,DNA模板10μL,TaqDNA聚合酶1μL,以50μL灭菌石蜡油覆盖。反应程序:94℃变性1min,55℃退火1min,72℃延伸1min,共进行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待PCR反应结束后,取8μLPCR产物经40min电泳后,观察扩增片段的大小。
2.结果
通过细菌分离鉴定,鉴定出的产气荚膜梭菌有10株。经电泳鉴定,这10株产气荚膜梭菌出现大小为324bp的特异性条带,未扩增cpb、etx和iA特异性条带,说明10株均为A型。10株细菌均未扩增出CPE的特异性条带,但有5株扩增出针对cpb2的特异性条带。
3.讨论
产气荚膜梭菌是人与动物肠道内的常驻菌种,其毒力主要取决于其产生毒素的能力。由于产气荚膜梭菌作为导致人类发生腹泻的病原菌,因此其作用不容忽视。
产气荚膜梭菌的CPE和β2毒素与致腹泻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不仅设计针对四种分型毒素的引物,还增设针对CPE和β2毒素引物。在10株分离株中,有5株扩增cpb2基因,表明β2毒素在导致人类发生腹泻的过程中产生一定作用,但其致病机理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据相关研究报道[2],产气荚膜梭菌导致人类腹泻的主要毒素是CPE,但经本次研究发现,所分离的10个菌株均未扩增CPE基因,这表明,除CPE外引起腹泻的毒素另有他物,如β2毒素。
为有效的控制腹泻的发生,需从病因着手。第一,加强食品安全检查,阻止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对其可能发生大规模繁殖的环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第二,慎用抗生素[3]。滥用抗生素,不仅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还可能造成产气荚膜梭菌的大量繁殖,致使腹泻的发生,因此使用抗生素须遵照医师的建议。
综上所述,产气荚膜梭菌是导致人类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而重要的致病因子可能是其β2毒素。
参考文献:
[1]胡贺,覃宗华,王艳华等.不同地区鸡源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型鉴定和药敏试验[J].畜牧与兽医,2015,47(10):28-34.
[2]张艳,李兰兰,黄艺华等.鸡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2015,51(4):73-76.
[3]冶贵生,马玉花,张爽等.A型产气荚膜梭菌tetB(P)耐药基因核苷酸序列与蛋白结构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5,50(4):1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