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玲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强化危机干预力度、调整交往认知、建构和谐的人格系统、加强挫折教育、培养耐挫力、创设和谐交往氛围、加强交往训练、进行早期家庭交往角色置换锻炼等策略,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克服认识、情感、人格等方面的交往心理危机,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交往危机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4-0012-02
人际关系是指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彼此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产生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过程,是交往个体构建和谐人格系统和提高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伴随的,如果个体长期缺乏与他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造成明显的性格缺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使大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主观幸福感体验较强的重要前提。其中通过人际交往,寻求情感沟通、人格交流,以取得自我生存的确认满足感是大学生的主导需要之一,对他们健康成长意义重大。通过社会交往,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接纳,同时,通过交往进行社会角色学习,学会承担各种角色义务,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提高个体的社会化水平。交往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遭遇交往障碍时,交往个体既无法回避,又不能运用已经形成的个人经验和应对策略来解决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尚浅,交往愿望极其强烈,但交往经验却相对匮乏,交往不善往往会造成交往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就会引发心理危机。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效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交往心理危机,及时进行必要的危机干预,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交往心理氛围,使他们建立全新的人际交往理念,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危机
1.认知危机
认知危机是阻碍大学生健康交往、成功交往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同一刺激事件对不同的人,或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认识。交往过程中人往往会因为个体的认知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危机最为突出,表现在交往中不能正确地认识交往的意义和原则,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追求平等,力图使自己成为主导,交往的理想化色彩浓厚。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独立和自尊的要求日趋强烈,导致在交往中希冀完美的理想化交往模式。强烈的自我心中意识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交往中忽视平等、坦诚等一般的交往原则,引发交往危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重义轻利向现代的义利兼顾的交往价值观念转变。部分大学生以利为主导的权势、金钱交往观念突显,这些交往的认知偏差都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与道德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情感危机
大学生处于情绪最动荡和最复杂的“急风暴雨”时期,他们情感丰富强烈且复杂,年轻气盛,情绪多变,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较弱,心境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在激情的状态下,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容易走极端,经常用感情代替理智,情绪特征具有明显的两极性。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求,希望通过交往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渴望获得知己和友情,在交往中十分注重感情的交流,讲求情投意合和心灵深处的共鸣,同时缺乏交往的主动性,闭锁心理严重,一旦人际交往受挫,就会出现焦虑、悲观等一系列不良情绪情感的反映,严重者会引发交往危机。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在他们内心持续时间过长,得不到及时科学的疏导,就必然会破坏心理平衡而引发各种心理危机,阻碍个性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常见的情感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负与自卑。自负与自卑是导致交往危机的两个极端,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自负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自己的主观需要与体验,往往不顾他人的感受。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期望值过高、过于理想化所造成的,其深层次的心理体验是自我降低与否定,自卑心理严重的大学生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害怕交流,严重者则易造成社交恐惧症,引发心理危机。
第二,嫉妒与猜疑。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对别人的优势和好成绩不满,严重者会在行为上产生逆反对抗,从而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危机,猜疑心理的人在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多疑,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和评价别人的交往行为,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第三,敏感与忧郁。敏感是指大学生在交往中敏锐性过高,自我保护意识过强,结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忧郁使大学生在交往中心境悲观,态度冷漠,失去信心,使得交友不顺。
3.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一种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轨道特征的精神障碍,它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人格缺陷是产生交往心理疾患的根本原因。那些性格内向、心胸狭窄、感情脆弱的人,容易产生交往不顺,造成交往心理危机。大学生因为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人格差异,使交往个体具有不同的指导理念和交往的行为方式,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就会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误解,从而引发矛盾。个性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学生由于遗传、生长环境、受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个性也千差万别。因此,处于交往网络中的大学生,面对相同的交往情境时,其各自的应付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大学生能与人为善,团结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网络,体验到较强的集体归属感;有的大学生却孤僻专断,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导致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缺失,影响心理健康。
二交往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交往心理素质,掌握交往艺术
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交往危机干预的组织结构,当危机出现时能够及时有力地进行危机干预。包括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有效地为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的大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化解心理危机。同时,强化危机系统综合的防范措施,对可能出现的交往心理危机进行预测和监控,发挥危机干预的优势作用,把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大学生健康文明的交往;另外,学校还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利用公选课、心理讲座等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危机应对的基本知识,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展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和交往心理调控能力,通过教育宣传,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和改善认知结构,树立人际交往的全新理念,使其客观全面地审视交往和应对交往心理危机,当处于危机状态无法自助时,首先向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求助,或通过其他方式取得外在的有效援助,最后实现由求助到自助的转变,实现自我完善。
另外,大学生还应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克服交往心理障碍,为自己创设和谐稳定的人际网络,在交往中感悟自我,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体验幸福感。各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中党员、学生干部的培训力度,让他们通过训练掌握交往的科学艺术,使他们作好示范,带动全体,使大家都能掌握科学的交往艺术,以健康的心态进行交往。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创设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
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全方位地提供人际交往训练机会,使大学生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在真实的人际交往情境中体验与感悟交往,完善自我,丰富自我。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目标引导、行为定向、精神感染、陶冶情操的特殊功能,可以使大学生在与不同学生交往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会合作,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因此,学校应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提供参与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交往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人格的交流,共同体验生命的成长,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当大学生积极地投入某项活动当中,并且活动的难易程度与学生个体的能力相匹配时,最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的健康和谐交往提供机会。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于那些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同学,教育工作者可进行团体辅导与咨询,通过建立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班等形式,使这部分同学从中得到训练,最终走出交往困境,并融入到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3.加强挫折教育,提升交往耐挫心理品质
研究表明,耐挫力低是导致大学生出现交往危机的重要原因。加强挫折教育,培养耐挫心理是提高大学生交往水平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交往中稍遇挫折就出现心理紧张,产生心理障碍,是很难适应社会交往需求的,因此,提升耐挫力,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交往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要通力合作,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实践锻炼,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提高自身能力,磨炼意志。同时,学校要开展挫折专题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人际交往困境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总结经验,在人际交往中把握与调节情绪,做到心理相容,坦诚交往,遭遇挫折,理性分析,面对交往危机,应自觉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善于为自我解围。能换位思考,赋予挫折事件以积极的意义,把其当做考验、提高与发展自我的最佳机会,能够正视现实,清醒客观地认识交往危机,努力为自己构建和谐的人际网络。学生拥有坚强的耐挫心理,面对交往危机才能感情沉稳,自我反省,理智对待,摆脱心理负担,消除交往障碍。
4.改善交往认知结构,构建和谐的人格系统
认知是一个人对自我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把握,是影响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塑造健全人格,必须用正确的世界观、人格观和价值观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个体提高交往的认知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人格系统。弗洛姆曾说:“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长,成为与潜能相符的人,人生奋斗目标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构建、设计出适合21世纪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用以引导、教化、培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是摆在社会各界人士面前的一件大事。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克服交往自我中心主义,不断化解理想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学会正确对待交往挫折,树立健康的交往目标,实现交往的和谐顺畅;同时,还应学会悦纳他人。在交往中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在社会交往中赢得友谊;另外,学会悦纳现实。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价值取向,摆正与他人的关系,正视交往,把人际交往看做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在交往中不断地感悟与体验生活,不断地丰富与提高自我,通过改善交往认知,努力构建和谐的人格系统,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5.进行家庭早期人际交往训练,提供角色置换锻炼机遇,创设和谐家庭交往氛围
交往个体早期的家庭人际关系训练对其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意识的训练和指导。家庭成员是儿童成长早期的主要交往对象,家庭人际交往训练会对儿童将来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对于交往个体早期的家庭人际交往训练严重不足,应该努力为儿童提供家庭角色置换的机会,创设和谐家庭交往氛围,让他们通过不同时期在家庭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和感悟人际角色,从小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们构建合理的交往理念,使他们进入大学后能够以一个健康和谐的心态主动地应对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交往认知,提高交往技能,有效克服交往心理危机,为他们的成人与成才创设重要的保障,实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