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妇女产前护理评估

/ 2

妊娠期妇女产前护理评估

孔岩

孔岩(黑龙江省大庆油田计生办1630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5-0352-02

【关键词】妊娠期护理

妊娠期间,良好的护理可以维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并有效地预防各种合并征和并发征。产前护理评估是产前检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在产前对孕妇的生理,心理状况作一个整体评估,再针对不同孕妇的不同需求而提供不同层次服务,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不仅保证孕妇自身健康而且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

进行全面细致的产前护理评估,是提高妊娠期护理质量的前提。

(一)健康史

孕妇首次接受产前检查时,应进行较全面的评估,并注意收集下列资料,及时发现影响妊娠正常过程的潜在因素。

1.一般资料

(1)年龄:年龄过小容易发生难产等;年龄过大,特别是35岁以上的初孕妇,容易并发妊高征、产力异常等。

(2)职业:如系接触有毒物质、放射物质及高温、高噪声职业,在孕期应予调换。

2.家庭史夫妻双方有无遗传疾病,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史,以及有无双胎史等。

3.既往史着重了解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结核病、肝肾疾病等病史,如有此类疾病,应注意了解发病时间及治疗情况。除此之外,还应了解手术和外伤病史。

4.月经史及婚育史

(1)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持续时间。记录方式为:

初潮年龄持续时间/月经周期。如:妇女初潮年龄为14岁,月经周期28~30天,持续时间为4~5天,记作144~5/28~30天。同时还要了解每次月经的量,有无痛经,痛经的程度,以及末次月经日期,以便推算预产期。

(2)婚育史:初婚的年龄,丈夫的健康状况,孕妇本人的妊娠次数,流产次数(自然分娩、手术分娩、剖宫产),分娩的感受,既往妊娠、分娩、产期的经过,有无合并症及治疗情况等。

5.本次妊娠情况了解本次妊娠早期有无早孕反应及程度,病毒感染及用药史,胎动开始时间;妊娠过程中有无阴道流血、头痛、头晕、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症状。

6.与妊娠有关的日常生活史应了解孕妇的日常生活方式,饮食类型,活动与休息情况、工作状况、以及其个人卫生习惯。

(二)身体评估

1.一般性检查

(1)身高、体重:通过测量体重可以评估孕妇的营养状况,以及有无水肿发生,所以每次产前检查均应测量体重并记录,以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2)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一般是:体温36.2~37.6℃,脉搏60~90次/分,血压不应超过18.7/12kPa(140/90mmHg),若血压高于此值,或与基础血压相比较超过4/2kPa(30/15mmHg),则属于病理状态。

(3)全身系统检查:除按内科常规进行全身各系统检查外,重点了解孕妇营养、发育及精神状态;检查孕妇的心、肺功能有无异常;脊柱及下肢有无畸形;认真检查乳房发育情况。仔细观察乳房对称性,乳头大小,有无乳头凹陷、皲裂,注意聆听主诉,观察孕妇出现水肿的情况。如孕妇仅膝以下或踝部水肿经休息后消退,则属正常,但应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产科检查包括腹部检查、骨盆测量、阴道检查及肛门检查。

(1)腹部检查:先向孕妇作好解释,让孕妇排空膀胱后仰卧于检查床上,暴露腹部,双腿略屈曲分开,腹肌放松,检查者站于孕妇右侧。

1)视诊:观察腹部大小、有无妊娠纹、手术疤痕及水肿。如腹部过大,应考虑是否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的可能。如腹部过小,应考虑有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可能。

2)触诊:检查腹部肌肉紧张程度,了解胎儿大小、羊水情况及胎位等。

①测量子宫底高度、腹围测量子宫底高度。

第二步检查者两手分别置于腹部两侧,一手固定,另一手轻轻深按检查,两手交替,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的位置。平坦饱满者为胎背,并确定胎背向前、向侧或向后;高低不平,结节感者为胎儿肢体,如胎儿肢体正在活动时则更易分辨。

第三步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他4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先露部,仔细判断先露是头还是臀,左右推动以确定是否衔接,如先露仍浮动,表示尚未入盆,如先露部不能被推动,则已衔接。

第四步两手置于先露部两侧,向下深压,进一步确定胎先露及其入盆程度,如胎先露已衔接,头、臀难以鉴别时,可作肛门检查,以协助诊断。

3)听诊:即听诊胎心音。胎心音在靠近胎背上方的孕妇腹壁上听到最清楚。枕先露时,胎心音在孕妇脐右(或左)下方;臀先露时,胎心音在近脐部上方听得最清楚;横位时在脐上、下方听得最清楚。听诊胎心音时要注意其节律与速度,并注意有无脐带血流杂音。当触诊确定胎背方向有困难时,可借助胎心音和胎先露综合分析判断胎位。

(2)骨盆测量:骨盆测量分为外测量和内测量,以了解骨盆大小及形态,判断胎儿能否经阴道分娩。

1)骨盆外测量:虽不能直接测出骨盆内径,但从外测量各径线的比例中,可以对骨盆大小作出间接的判断,常用的径线有:

①髂前上棘间径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正常值为23~26cm。

②髂嵴间径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嵴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25~28cm。

③骶耻外径取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测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18~20cm。第5腰椎棘突下相当于米氏菱形窝的上角;或相当于髂嵴后联线中点下1.5cm。

④出口横径或称坐骨结节间径取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抱双膝,测量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值为8.5~9.5cm。大于8.5cm属正常。如出口横径小于8cm,则应测量出口后矢状径,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距离,其正常值为8~9cm。如出口横径加后矢状径之和大于15cm,一般足月胎儿可以经阴道娩出。

⑤耻骨弓角度用两拇指尖斜着对拢,放置于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在耻骨降支上面,测量两拇指间的角度即为耻骨弓角度正常值为90°,小于80°为异常。

2)骨盆内测量:能较准确地经阴道测知骨盆大小,适用于外测量提示骨盆有狭窄者。测量时孕妇取膀胱截石位,外阴部消毒。检查者戴消毒手套并涂滑润剂,动作轻柔,一般在孕24~36周时测量为宜,太早阴道较紧,影响操作;太晚则容易引起感染。

参考文献

[1]周昌菊,现代妇产科护理模式(第2版)(精).人民卫生出版社.

[2]范冬梅,许茜,张荣君.妊娠期妇女健康教育状况及社会支持因素调查分析.齐鲁医学杂志,2008年第2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