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棕鹏(松县中医院疼痛科安徽安庆246501)
【中图分类号】R61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290-02
我科自2007年10月在安医附院陈家骅主任的指导下,开展了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治疗400余例,其中多间隙达200例,随访1年以上15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82例,女70例,年龄在20-58岁,病程3个月-6年,所有病人都经过MRI和CT检查确诊,L23、L45二个间盘8例,L34、L45二个椎间盘45例,L45、L5S1二个椎间盘60例,L34、L5S1二个间盘32例,L34、L45、L5S1三个间盘7例,所有病例都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并结合影像学表现,并以临床查体来确定责任间盘,再次来设计微创手术方案。
1.2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背部两侧放一“M”形钢丝,正中放一排1厘米间隙的钢丝,行CT扫描,确定病变椎间盘,打开激光定位灯,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完成入路设计。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局部麻醉,按照CT所测的角度和距离进针,在CT监测下用陈家骅主任改良的硬膜外穿刺针将针穿刺至病变椎间盘外。再用一细针到达突出物内或周围,常见的入路有安全三角入路,小关节内侧入路,和正中入路。一般盘外用20ul/ml的臭氧10ml,盘内用60ul/ml的臭氧5ml。再次CT扫描观察臭氧在盘内分布情况,如果纤维环完整只要在盘内注射胶原酶200-300U,盘外不用。或单纯用臭氧而不用胶原酶,如果纤维环已破坏则盘内外均用胶原酶600-1200U。对突出物巨大的椎间盘,我们从内外两个入路同时到达突出物周围,或突出物正中心,并从正中入路置入硬膜外导管,另一端接通量泵,微量泵内用生理盐水150ml+维生素B1210ml+2%利多卡因25ml。后每天推注20ul/ml的臭氧5-10ml,连续治疗一周后再次注射胶原酶600U。卧床休息三天后出院。一般入路二个椎间盘我们用3-4个穿刺点。每个椎间盘内、外都做穿刺,并用臭氧给予治疗。胶原酶一般用1200U-2400U。注射胶原酶前必须做麻醉试验。术后嘱患者俯卧位6小时,绝对卧床一周。出院后注意休息1至3个月。
1.3结果
按改良Macnab评定疗效标准[1]优:疼痛和麻木症状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疼痛,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能做轻体力活动;可:症状改善,仍有疼痛,不能坚持工作;差:仍有神经受压症状,须进一步治疗。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9天,术后随访1年,结果:优108例,良27例,可17例。
2体会
2.1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对CT和MRI检查结果为多间隙突出者术前要充分详细的体格检查,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至,三点一线治疗一定有效,如二者不相对应时,应以症状和体征所显示间隙病变为标准。根据突出物所压迫的神经平面来判断。但临床上并非完全一致,其原因之一是一个间隙的椎间盘突出有时压迫2条神经根。有时多处突出时神经症状呈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史较长,多种保守治疗无效,压痛范围较广,脊柱变形明显等。要综合分析CT及MRI检查情况来确定责任间盘。
2.2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特点
传统的方式治疗采用保守治疗为主,以牵引、针灸、推拿、理疗及中西药综合治疗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并且治疗周期长,病人痛苦大,预后差。而手术治疗又多以全椎板、半椎板、开窗等开放治疗,手术对脊柱的破坏性大,如同时行内固定时,因多间隙,内固定物长,创伤较大,术后腰椎功能影响很大,还存在手术风险等等不利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3微创手术的优势
在CT引导下,定位、定点准确,并只用一2mm的穿刺针就能到达突出物内或周围。将臭氧和胶原酶送到突出物附近,使酶达底物,彻底溶解和氧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神经根的压迫,从而使症状消失,更加重要的是对腰部的功能不受任何影响。临床疗效满意。臭氧的作用机理主要有[2]:(1)强氧化作用;(2)抗炎作用;(3)镇痛作用。臭氧治疗要点:根据临床经验,纤维环未破或破口较小,髓核脱出少,效果明显好。在MRI片上显示黑盘者,效果好,尤其是黑盘前有亮点者,效果更佳。但是纤维环破口大,或髓核脱出者单纯用臭氧治疗效果差。我们都加用胶原酶治疗,胶原酶的化学作用能使突出的髓核缩小、变软、或溶解。置入硬膜外导管后可以多次给药,低浓度的利多卡因和维生素使受压的神经根起到消炎止痛作用,同时阻断疼痛传导,营养神经,松弛腰部紧张的肌肉和肌筋膜,同时能够有效缓解因注射胶原酶后所引起的腰部胀痛不适,更加方便治疗和观察,臭氧、胶原酶和镇痛液全方位综合治疗,同时实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个性化和多模式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希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54.
[2]俞未坚,何晓峰,何仕诚等.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盘内臭氧分布与疗效[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86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