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菲菲秦诚玉林玉芬王宁石宝序(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山东日照276800)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讨论了早期康复训练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障碍方面取得的效果。方法:将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3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30d后进行肢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观察。
结果:经过30d的观察发现,观察组成员在肢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表现,均超越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成员,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早期康复训练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肢体障碍的康复表现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经验证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肢体障碍训练急性脑梗死属于脑卒中病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其发病较急但恢复较慢,许多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容易留下后遗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给患者家庭经济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运用原始的药物治疗与护理方法错过了治疗最佳时机,很难使患者恢复到并发前的状态,通过本院选取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早期康复训练疗法不同于原始单一的治疗手段,在患病早期即可介入对患者进行康复性训练,尤其是对肢体功能恢复有较为显著了疗效。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本年1月~12月进入本院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进行综合比较,随机对其进行平均分组,其中观察组23例,年龄42~66岁,平均年龄(54.3±2.1)岁;对照组23例,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4.1±1.3)岁。两组患者在入院初级均表现为急性脑梗死病情,均分别出现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流口水、意识模糊等情况,对于年龄,文化程度及病症情况进行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护理方法观察组:运用早期康复训练疗法共分为两部进行,第一步,确定早期康复训练介入时机,在脑梗死患者体征稳定同时神经系统病症不再继续发展后48h内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第二步,开展治疗,根据组内患者病情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训练手段,大致方法如下,首先,在卧床期采用被动全身位移方法,护理人员每2h对患者进行翻身,按摩背部及肢体,每天用温热水擦洗患侧肢体2次,睡前用50%乙醇进行按摩,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予以擦摩和揉捏[1]。经过一周后开始训练患者自主进行翻身和抬腿等简单动作,上肢训练由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至手指关节,每个部位做屈曲、内收、外展、内伸展运动,下肢髋关节做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内展运动,屈曲踝关节,活动趾关节。[2]其次,在患者可以坐起阶段,可借助床栏杆进行独立坐起训练,锻炼患者躯干肌肉力量,最好使患者下肢延床边自然垂下,为下一训练阶段开始做准备。再次,在患者可以下床站立时,须有家属获护理人员陪同进行,患肢的抬腿、迈步训练,应用语言引导、肢体帮助等方法,刺激股四头肌的收缩,逐渐达到训练目的[3],切忌过度训练。最后,可以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性训练,如梳头,擦脸,进食,穿衣等等,此阶段训练不需要操之过急,应注意患者训练自理行为过程的成功率,树立起康复自信心,同时还应注意对手指,脚趾等细节动作上的训练,帮助患者逐渐恢复生活基本能力。
以上为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训练过程中还可以穿插针灸疗法,强制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方法,运动想象疗法等等。
对照组:对照组的康复方法主要采用药物被动治疗,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以后,对其进行按照神经内科诊疗规范进行营养脑细胞、脑血液循环、改善脑代谢及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并一般护理常规护理。1.2.2评价方法经30d的总结观察,由医生及家属一起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肢体活动障碍状态(接物、走路、说话、抓球等)的优,良,差标准评价,然后再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进行综合评分(穿衣、擦脸、梳头、刷牙、进食),每人完成动作一次加3分,基本完成加1分,没有完成加0分。2.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的运用能力基本一致,在经过30d康复期后,两组人员肢体活动能力有所提高,但观察组肢体活动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
3.讨论急性脑梗死属于脑卒中病症中较为轻微同时发病率较高的的病症,其发病征兆一般为突然性眩晕、突然性口吃不清,肢体麻木或无力,短暂性视力障碍和意识智力出现变化等,据统计脑梗死致残率为62%,其中20%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4]经研究证实大脑由于其独特的细胞及分子结,所以决定其在受到损伤后可以经过一系列变化和适应过程时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同时在出现大脑功能经过特定的反复训练以后,就具备了类似功能代偿、功能位移及功能重建的大脑功能重组能力,早期康复训练就是依附于这种理论依据发展起来的。早期康复训练就是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肌肉,关节等部位进行最大程度的泛化运动或粗大活动,来刺激大脑损伤部位周围的皮层产生脑代偿机制和替代性等功能重组的反应出现,从而使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得到恢复。经过本次对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对比发现,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前3个月功能恢复较快,早期康复训练介入时机可以提前为患者生理体征稳定后48h小时候开始,最迟不能晚于1周,按照正确的早期康复训练流程,可以在一个月内即可的到较为显著的疗效。
总结,通过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可以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康复情况,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应当树立康复的自信心,积极配合医院及家属进行康复训练,医护工作者也应当遵循规范治疗模式,把握治疗时间,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法,最大程度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1]代伟,赵英武.早期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1,11(9):1606-1609.[2]中华神经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何建英,潘光强.急性脑梗死患者情感障碍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40)[4]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