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柯瑾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承载了多重价值取向的后沟古村落逐渐得到专家和游客的认可和青睐,而在其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理论缺失、开发举措不当等弊端。因而作者期望在后沟古村落现有的开发和保护举措之下,将其置于文化空间中,重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视角出发,运用产业经济学、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架构和实践经验,让后沟古村这一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上初放异彩的农耕文明真正意义上实现完整性的保存。
关键词:后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古村落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一种重要聚落形式,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等。
一、后沟古村落现状及存在问题
后沟古村落具备了古村落必要的多元价值取向:2002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一行来到后沟村,进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地采样考察过程中认为,榆次后沟浓缩保留了千百年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堪称北方民俗的活化石。
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和理论研究的缺失,早期的保护研究多侧重于古建民居、村落景观环境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难以全面指导古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特别是难以实现对后沟古村落的文化内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工作的开展。不仅对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造成了障碍,更直接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文明的不尊重。因而,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魅力、完整保存人类文明瑰宝的前提下,结合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寻求一种最适合后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模式迫在眉睫。
二、后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措施
运用大量的数字化技术,迎合了旅游产业发展至今最为高层次的深度旅游,把体验经济置于传统旅游赢利方式之上,是在文化空间上开发和利用后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的突破口。
(一)文化保护与商业化的矛盾升级,亟需最大限度保护农业生态文明的整体性。
后沟古村落自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短短数年间已遭受到了商业化与传统文明之间的正面交锋,原本只有75户村民,280余人的小古村,现已发展了30多家农家乐和遍地民俗的过度开发之状。因而在远离古村落居民生活区的区域建立公共设施区域,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古村落原有风貌及原有生活生产模式。同时,能极大改善古村落公共服务设施明显的硬件不足、公共卫生达不到舒适程度的现状,挽留大量过夜居住游客,扩大潜在客户源。在公共服务区与居民生活区之间近千米的距离之内种植过渡植被、农作物或是景观植物,在视觉上造成相互隔绝又别有洞天之感,在区位上将不同功能区做了很好的区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常规手段造成保护僵化和大量流失,对数字化民俗博物馆需求加大。
数字化民俗博物馆作为一个集民俗文化遗产展示、保护、研究及传承的场所,具备文化空间的品质,它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地。后沟古村落中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其载体传承人的断代使传承体系青黄不接,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亡艺绝,加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脱离的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或是不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被迫退出了生活世界,其生存演变为一种艺术形式,缺少与游客的互动性。
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需要的是来自专业和其所有者完整科学的保护,数字化民俗博物馆作为一个专业机构,不仅有广阔的文化空间为非物质文化提供生存空间,更运用前沿的科学技术手段实现民俗文化的永久保存和最大限度的游客体验,数字模拟还原后的节庆活动、传统戏曲、3D纪录片、大型民俗歌舞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成为深度感悟后沟历史积淀的重要手段。
(三)游客参与农事的场所和时间严重受限,开辟新的农事体验区成为常年吸引稳定客源的有力手段。
开辟常规性、系统性农耕体验区成为解决景区主题定位退化及农耕特色不突出等现实问题的利器。传统农耕文化既有游览功能,也有体验功能,但是由于受硬件设施以及农耕文化的物化载体过小的限制,游客只能走马观花,无法参与体验。因而后沟古村落应结合24节气的传统习俗,在全年大部分旅游时间提供系统稳定的农耕体验的旅游项目,打造核心的品牌旅游项目,扩大游客的体验时长和范围,同时也加深了游客的心理体验经验并直接拉动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文化创意产业与农耕文明完美嫁接,在文化产业领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后沟古村落拥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面对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为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奇性、濒危性、独特性、全球性等特质,发展以数字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扶持对舞台剧目、文物景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大力采用数字技术传播文化产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使得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兴文化产业基础性的一个关键环节。重点通过展示和亲身体验作为促成消费主要手段,旨在既能实现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的核心目标,又能使其通过创新的文化创意平台有机地实现产业化开发的价值。
三、后沟古村落整体性开发和保护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后沟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措施区别于普通的旅游产业项目开发的关键在于其内在的社会效益的彰显,预期将取得如下社会效益:
(一)古村落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保存。
最直接的社会效益是对后沟古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全人类的文明瑰宝进行了良好的修缮维护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永远保存于人类史册中。
(二)形成北方农耕文明古村落品牌。
后沟古村落的体验式的深度农耕旅游项目,不仅在体验项目上有更完善、更细致的规划,同时在相关衍生产品方面也会有全面的规划,从农耕特色农作物到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都将实现产品系列化、产品多元化、产品精细化、产品品牌化,对后沟古村落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也将更多的体现在品牌的塑造和维护上。
(三)在全国范围内打出山西旅游特色。
后沟古村落与周边旅游景区形成旗帜鲜明的对比,形成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旅游景区,使得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打出的四张旅游品牌得到良好的联动效益;并与山西省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交相呼应,设计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旅游路线,将后沟古村落这一文化瑰宝推到世人的面前,在山西感受浓浓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四)在国际舞台形成良好声誉。
后沟古村落开发和保护的策略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上走在前列,更在技术领域走在前端,使得后沟古村落成为更大范围内的科研、采风、艺术交流的平台。加上山西省特色节庆、节日的助推,努力在国际舞台上打造另外一张可与平遥国际摄影节相媲美的榆次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