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教学初探

宋德印

宋德印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创新权威教学观发散性科学态度

1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几个特点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学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1思想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它以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1.2人文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注重用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1.3实践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注重活动探究,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1.4综合性。初中思想品德课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2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做法

2.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应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2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导电塑料的开发,伽俐略的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所有这些,无不是对既有观念的质疑,而获得成功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2.3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分为二”观点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此怎么‘一分为二’?”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在教学“内外因辨证关系”时,我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来加以论证,我把这说成“真理”。很快,学生中就有人提出了“近朱者不一定红,近墨者不一定黑”的观点,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参考文献

1徐建成.课堂教学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山东省曹县庄寨镇中学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