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的CT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肝包虫的CT诊断价值

陈先志

陈先志(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阿坝县人民医院624600)

【摘要】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西北地区,属牧区常见病。好发于肝、肺、脑、腹腔,以肝内包虫多见。而CT影像学检查在肝包虫病的诊中有重要作用,可显示其特征,提供诊断率。

【关键词】肝包虫CT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043-02

肝包虫病也称之为肝棘球蚴病,可分为细粒棘球蚴病、泡状棘球蚴病,多发于我国宁夏、新疆、甘肃等畜牧业发达地区。据相关数据的不完全统计,细粒棘球蚴病约占所有肝包虫的95%。若不及时给予诊断、治疗,则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迄今为止,CT是检查肝包虫的的重要手段。

1、肝包虫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

1.1发病机制起初该病虫寄生于小狗的肠内,随着粪便排出的虫卵变粘附在狗的毛上,当狗与其他牧群一起时,则传染到其他动物身上。当人类食用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进而被感染。虫卵经过肠内消化,蚴脱壳而出,从而进入到门静脉系统中,停留在肝脏内,进而发生肝包虫病。

1.2临床特征肝包虫病程较长,且呈现渐进性发展,多发于20-40的青壮年。患者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偶然间上腹有包块,进而引起患者的注意。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则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有轻微疼痛感,或者压迫其周围胃肠道,进而导致食欲减退、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1]。若肝包虫向上太高,则可影响呼吸系统,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有过敏反应,即皮肤瘙痒、荨麻疹等。其潜伏期较长,约为5-30年。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进而导致在尸体检验时才发现得有此病。因此,早期有以上症状时,尽早诊断及治疗。

2、肝包虫的CT表现特征

2.1泡性肝包虫CT诊断泡性肝包虫可分为浸润及其钙化特征。其中浸润则是指泡球蚴生长在肝内浸润的地方,且形状呈现出不规则性,边界较模糊。CT表现上较混乱,有着不均匀的密度,并在不同层面上显示出不规则的混合密度影,呈现“地图征”或“晕带征”。通过血管增强扫描可使周边得到强化,应联合临床症状,与肝癌相区分。钙化则是泡性肝包虫另一CT特征,早期时,其钙化颗粒呈现点状;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其颗粒呈现大片状或絮状;直至疾病晚期,泡球蚴的不断浸润、坏死及钙化,进而呈现“年轮征”。通过CT检查可表现出液化空腔,且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呈现“岩洞征”;若空腔内有钙化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则呈现“半岛征”[2]。

2.2囊性肝包虫通过CT诊断囊性肝包虫时,可呈现子囊征、钙化、内囊塌陷、单囊征、囊壁等异化图像特征。1)子囊征:是肝包虫所具有的特征性CT表现,其母囊内包括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子囊,呈现多房性、车轮征或蜂房征。可将CT图像分为三种类型,一类的子囊小而圆,是肝包虫发育的早期,在母囊内占据较小的空间;一类的子囊大而不规则,且占有母囊的所有空间,与周围有着较高的密度性;一类有着较久的病史,较高的囊液密度,且边缘有钙化现象。2)钙化:若出现钙化则表明肝包虫的病史已较久,且虫体趋向死亡,属于包虫的病理特征之一。当包虫囊完全钙化,则表明包虫已死亡。通过CT诊断,钙化可发生于囊液、囊壁等部位,囊肿内部出现钙化时,呈现圆曲状、片状的高密度影;囊壁钙化时,呈现较高密度蛋壳状[3]。且每一个包虫病患者的钙化程度不相同,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3)单囊征:囊肿大小不一,且单发或多发,边界呈现圆形或卵圆形;囊内CT的数值与水的密度相近,局部有皱缩,且外带可见有少量的渗液,这可能与内囊逐渐变性相关。由于单纯的囊性包虫缺乏特异性,应结合CT增强扫描及其病史来确诊。4)内囊塌陷:由于感染或者包虫囊退化所致,可将包虫破裂分为内在破裂(内外囊相互分离或者内囊破裂液体进入到内外囊间,呈“双边征”、“飘带征”、“天幕征”、水蛇征)、直接破裂(囊内容物破入到周围的胸腹腔内)、交通破裂(破入胆道内)。无论哪一种包虫破裂,通过CT均可见梗阻部分的肝管在扩张或者胸腔内有积液。5)囊壁:一般,肝包虫囊壁约后2.5mm[4],由内囊与外囊构成。当囊壁有明显增厚或出现钙化时,则可通过CT可看到囊壁。外囊壁的厚度可反映肝包虫病的病史,同时还能够间接的反应出包虫的活性程度。

3、CT在肝包虫中的诊断优势

CT技术是最先由美国人而发明的,通过采用X线技术对人体予以扫描,进而取得扫描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给予重建,从而显示人体解剖断面图,有着较高的分辨率及较快的扫描速度。CT诊断肝包虫病的效果优于B超与MRI,由于CT扫描的层次较薄,且有着较高的横断面图像分辨率,可观察到细微的病灶结构;同时能够显示干包虫囊的结构、位置及大小、形态等,且不同疾病阶段时期的病理形态不相同,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CT诊断肝包虫病时,可显示直径约0.7CM的微小病变,这是B超所无法比拟的,其定位诊断率约100%,定性诊断率约96%[5]。由此可见,肝包虫病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总而言之,伴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肝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越来越高。可查看到B超无法查看的细小病变,且可提供不同时期的特征性病理特征,可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在今后的诊断研究中,应进一步拓宽CT诊断领域,为肝包虫的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参考文献:

[1]谢天皓,吕海龙,车小双等.肝包虫囊肿退行性变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7):1098-1101.

[2]侯居魁,张岗.30例囊性肝包虫病的CT诊断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37-38.

[3]王敬,邱海静.泡型肝包虫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7):1070-1071.

[4]张朝付,左兆勇,桑轶研等.肝包虫病的CT诊断[J].中外健康文摘,2013,(9):415-416.

[5]杜翔.16排螺旋CT在肝包虫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家庭医药?医药论坛,2010,02(11):767-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