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许军燕

许军燕(安阳县柏庄镇第二初级中学河南安阳455100)

教学必须审美化,才能达到艺术化的境界。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学的迫切要求。客观事实表明,那种过去以单纯的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教学目的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审美价值的追求,让学生参与审美活动,丰富学生经验,提高审美能力。

下面,我我想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能力,略表一点看法。

1.激发审美兴趣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种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颂伟大,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平凡,有的歌颂纯真。这些焕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知识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挖掘与发现。首先应培养浓厚的兴趣。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激情“煽动”起来,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审美兴趣,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

2.培养审美想象

想象能力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教师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情景,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我一边朗读:“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边播放一首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一幅春景图。读完后,我让学生大胆描述他们想象的图的样子,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说,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绿油油的麦田,农民在田野里春耕;有的说,柳树发芽了,柳枝在风中摇摆,小河的冰融化了,水哗哗地流着;有的说,桃树、杏树、梨树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空气中夹杂着各种花的香,蜜蜂在繁忙地采蜜——幅幅春天的图画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陶冶审美情操

文艺作品在学生中的流传和影响相当广泛和深入。从文艺作品中学生能得到健康的情趣,思想的激励,情感的感染。文艺作品也可以从负面影响学生,引发他们不健康的情绪和消极的思想感情。我们不能忽视和放弃这一领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领域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增强美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趣。我们利用文艺作品陶冶学生情操,要给学生读书机会,给他们提供健康的书源,还要指导他们读书,使他们通过读书见多识广。读书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使学生不断沉淀美的素养而精神变得更加美好。其次,利用大自然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是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的又一重要手段。大自然千姿百态,无限风光,蕴含着广泛的美,能使人进入一种愉快的境界,给人一种激励,得到心灵上的享受。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有广泛地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而且要把人类体验过的对大自然的美感赋予学生,使学生产生主观上的审美激情和体验。我们应尽量向学生揭示自然美的意蕴和深刻内涵,让学生在接触自然美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熏陶。另外,电脑、电视对学生的影响颇多,我们要帮助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和健康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行为美、道德美、心灵美。

4.养成审美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每学一篇文章,我都让学生先预习,选出优美词语和句子,反复朗读。只要觉得对学生的思想有熏陶作用,我总会要他们精选喜爱的片段反复朗读成诵,并让学生分析,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文章表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歌颂了什么优秀品质,批评了什么丑恶现象。两三学期下来,学生们都已养成良好习惯,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能有感情地去读,并能设置问题和自行解决问题。更有的学生已能创造颇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已开始关心生命,关注社会。

5.实践审美创作

学习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做出来,这就是“实践”的过程。语文的实践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美得创作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发散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认真思考,培养生活的敏感度,在别人认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掘出美来。这种成功的体验必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再去进行一个又一个新的发掘。而老师对于这种意外收获,要予以及时保护和鼓励,这样必然会激起更大的智慧火花。如一次语文课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幅画,一幅是一棵茂密的大树,另一幅是一棵被砍了的大树。我让学生根据图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作出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我鼓励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主张标新立异。学生们大胆想象,写出了题为“树的变化”“命运”“树的新生”“我们需要森林”“醒醒吧,人类!”“树的哀鸣”等为题目的几十篇别出心裁的文章。对于有创意的文章,我大加赞赏,并在班上范读,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在作文教学中,我告诫学生不要人云亦云,鼓励学生克服思维惯性,勇于实践创新,敢于张扬个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质时,总是和“美”相连的,人有了美的感受和情感,才能有“真”“善”的品德。美的情感能产生健康的追求,这种美感愈是升华,人进入“真”“善”的境界就愈高。培养学生有美的情感,其落脚点就在这里。美感又引发爱心,驱动学生去爱美的事物和美好的人。美感还能促使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形成自尊心、荣誉心和上进心。人都希望自己是美的,一旦这种美受到肯定,就会有一种保持和表现的欲望。这时候,由于美感的驱使,人就会自尊自重,形成一种不断自我要求的力量。这种力量必将驱使人们维护美的形象,与丑陋的社会现象作斗争,这才是实践审美的最高境界。

那么,让我们语文老师成为美得播种者,把美的种子撒进学生那纯洁无暇的心灵土壤里,让它们在那里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吧!

相信,等到收获的那一天,必将是祖国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