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旺旺医院心血管内科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索及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组收集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我院接诊的患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12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合并心力衰竭的5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未合并心力衰竭的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CLU水平、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BP、DBP、血红蛋白、白蛋白、肌苷清除率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可得,DBP与糖尿病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易合并心力衰竭,而DBP、糖尿病是该疾病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人体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所导致的心肌坏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胸骨后疼痛,疼痛程度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广大患者的身体生命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1]。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心力衰竭是该疾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该疾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可达30%左右[2]。为了分析该疾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收集期间我院接诊的患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12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收集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我院接诊的患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12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53例;平均年龄(63.14±13.87)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各项检测明确诊断,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符合AHA/ACC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4],且ST段抬高;②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恶性肿瘤的患者;②具有严重主动脉瓣疾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③曾有心功能不全,且未获控制者。
1.2研究方法
收集本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心房颤动、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并按照患者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将其中合并心力衰竭的5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未合并心力衰竭的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检测,包括空腹血糖(GLU)、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红蛋白、白蛋白、肌苷清除率等,并采用心脏B超观察患者的室壁运动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构建数据库,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和分析,对患者的计数资料采用x2比较进行分析,单位以率(%)表示,对患者的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单位以均值±标准差()来表示,当显示P<0.05时,则提示在比较方面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
经表1可见,两组患者的性别、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血肌酐水平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CLU水平、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BP、DBP、血红蛋白、白蛋白、肌苷清除率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可得,DBP(OR值=1.039,P=0.0009)、糖尿病(OR值=2.761,P=0.0057)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3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其疾病的主要特点为心电图的ST段呈升高状态,疾病的发病速度和发展速度均较快,且预后效果不理想,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患者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脱落[5],冠状动脉受到堵塞,冠脉内有血小板聚集,最终导致人体冠状动脉大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造成老年人群死亡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研究表明约有30%左右的住院患者合并有心力衰竭[6]。
本次研究中我们对本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CLU水平、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BP、DBP、血红蛋白、白蛋白、肌苷清除率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心力衰竭的发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7]。而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BP、糖尿病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易合并心力衰竭,而DBP、糖尿病是该疾病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任利辉,叶慧明,曹世长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后的长期死亡率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673-467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3]李守凯,张爱萍,段玉柱等.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783-4784.
[4]王萍萍,杨彤,赵军等.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1117-1119.
[5]戴青原,郭涛,刘中梅等.血清内脏脂肪素浓度变化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8):3341-3345.
[6]朱平辉,王军.急性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385-3386.
[7]李艳玲,李敏,江慧琳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24):3817-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