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灵莉(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1135)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病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月对本社区≥60岁的11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对患者高血压知识、生活行为和规律用药进行干预,并对患者进行实施服务前后的依从性调查,评估其血压控制情况。结果通过社区干预管理,使血压控制率由干预前17.5%上升至96.9%,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危险因素知晓率由干预前30.0%上升至97.5%,显著高于干预前(P<0.01)。结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干预对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高血压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坚持药物治疗是防止高血压的主要手段之一,生活行为决定了其进展,而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仅为6.1%[1]。社区患者不规则服药主要是经常忘记吃药;血压高时服药,正常后认为没有必要再服;担心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而这些原因与患者缺乏高血压知识有关。由于缺乏高血压相关知识,致使患者失访率高和遵医性严重不足,使治疗率和控制率更加严峻。专家认为要使高血压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得到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2]为探索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现将我社区医院对11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及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本社区≥60岁愿意合作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10例,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病诊断标准[3]。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60~85岁,平均(73.6±8.7)岁。合并疾病:冠心病12例,脑血管疾病3例,其他8例。将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单盲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干预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61—83岁,平均(72.5±9.4)岁;病程4—31年,平均(13.5±10.3)年;收缩压142—185mmHg,平均(161.0±10.O)mmHg,舒张压80—120mmHg,平均(97.0±15.0)mmHg。对照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60一85岁,平均(74.7±8.7)岁;病程3—28年,平均(14.8±10.5)年;收缩压145—200mmHg,平均(162.0±9.0)mmHg,舒张压85—125mmHg,平均(101.0±15.0)mmH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血压水平等方面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干预组按预定的干预模式实施。(2)对照组按照一般的社区教育护理进行。
1.2.1干预组干预模式的构建1.2.1.1建立健康档案以上全部高血压患者均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及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档案,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高血压病及危险因素的认识程度和生活方式,制定治疗方案,明确告知注意事项,与患者建立固定的联系,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和个体化指导,要求家人积极配合治疗,实施严格的社区管理干预1年后进行对照。
1.2.1.2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采取医学讲座、定期出宣传板报、赠送宣传画页或小册子,组织看录像等形式。教育内容针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如肥胖、不合理饮食、过量饮酒等以及高血压病因、临床表现、用药、检测血压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社区站请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进行专题知识讲座,每月1次,社区医生负责收集整理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重点向高血压患者介绍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的病理生理;降压药物的选择方法;降压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高血压急症的处理;高血压慢性并发症患者的药物选择;血压控制范围、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处理措施等。使教育活动真正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1.2.1.2进行行为和心理干预促使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包括减少食盐摄入、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和保持良好的心态等。由于钠盐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故饮食强调低盐(盐量控制在3~6d),注意饮食定量。尽量少吃咸菜、酱菜、咸鱼、咸肉等。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收缩血管,引起血压升高,咖啡、浓茶、可乐类也可引起血压升高,运动锻炼最新的研究表明[4]:低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锻炼具有足够的健康效应。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min,可以分次完成,强度逐渐增加。控制体重,对体重超标者因人而异制订减肥计划.根据患者体重、工作性质,估计每天所需的热量,3餐热量分配2/5、2/5、1/5[5]同时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身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形成和治疗中也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心理指导,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进行认知疗法、行为治疗、心理疏导治疗和健康指导等[6]。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治疗效果[7]。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予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确保各项干预和护理措施的实施。
1.2.1.3科学合理指导用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按个体化指导病人正确服药,尽可能降低药物的副反应;按健康档案病情分级,定期电话或家庭访视督导,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支持功能。
1.2.1.4监测血压对筛选出的高血压患者在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嘱咐其每月在社区门诊测量血压两次,如患者外出不在本地,进行电话随访,询问血压及一般情况,告知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注意饮食和情绪等,填写健康档案。
资料处理和分析:全部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见表1-2
3.讨论高血压病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一旦确诊需终身治疗,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实行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持续的健康教育和督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意识,督促患者更好地自我管理,同时给予患者提供持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让他们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危害、预防和治疗措施等相关知识,树立健康理念,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遵医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从观察患者主动监测血压、坚持服药、主动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表2)看,干预组患者各项指标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是人们自觉采取的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健康教育使患者易于接受,且减少用药以防引起药物的副作用。我们通过健康教育、集体心理治疗、健康行为训练将护士、患者、家属三者有机结合,真正促进健康行为的建立和实施。相同病情的人集中在一起产生相同性的发现,不但减轻了患者自我责备的心理,更促进了患者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患者督促自己,共同交流,共同进步。集体心理治疗不仅仅是针对某个患者病情的具体指导。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与情绪状态,从而对患者产生长期的普遍的指导意义。[8]经1年护理干预后,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显著提高,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延长人群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M].北京:北京市科技出版社。2005.1[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2):103[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l060一l064.[4]苏婉霞,杨春旭.高血压病多因素社区干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22):2112—2114.[5]张宝香,刘景芝,王丽,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干预效果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91—92.[6]郭克锋,苏景宽,王秉康,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情绪状态与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34—3335.[7]邹新花,赵瑞英.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心理干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3,18(5):382—383.[8]卢运红,李春蓉,卢巧青,等.健康行为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