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吴昌林张骏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外科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和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成治疗组和传统组。治疗组患者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入路(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患者(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患者(P<0.05),术后随访10个月治疗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Neer)明显高于传统组患者(P<0.05)。结论:肩峰下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肩峰下前外侧入路;肱骨近端骨折;传统入路手术;肩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143-02
肱骨近端骨折为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发病群体多数为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是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方法,但该种入路手术创伤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远期治疗效果欠佳[2]。为进一步改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本次研究对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传统入路手术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8例患者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均被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按照单双号法将68例患者平均分成治疗组和传统组。治疗组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51.6±1.3)岁。传统组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2.1±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上存在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不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1.2手术方法
1.2.1传统组
传统组患者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术前34例患者行臂丛或全身麻醉,沿上述切口逐层进入,暴露肱骨近端,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在固定钢板上的滑动孔内拧入一枚螺钉进行固定,并在骨折近端使用4~5枚锁定螺钉,远端置入3枚以上锁定螺钉固定,手术完毕,常规缝合手术切口,留置引流管。
1.2.2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术前34例患者行臂丛或全身麻醉,使用影像学工具进行定位,标记切口位置。术中暴露并钝性纵行分离患者三角肌,显示大结节,注意保护位于大结节下5cm的腋神经。在C臂透视下进行骨折端复位,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选取合适长度锁定钢板,并将钢板置于结节沟后方0.5cm处。应用影像学工具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检测患者关节活动度,认为满意后,在固定钢板上的滑动孔内拧入一枚螺钉进行固定,近端使用4-5枚锁定螺钉,远端使用导向器经皮置入3枚以上锁定螺钉固定,手术完毕,常规缝合手术切口,一般无需留置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随访10个月后的肩关节功能。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定标准进行评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包括功能评分30分,疼痛评分35分、运动评分25分级解剖复位1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越优。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对比指标均采用(x-±s)表示,以t进行组间差异检验,P<0.05表示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1.2±4.8)分,传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9.2±6.7)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66,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31.5±11.2)ml,与传统组患者的(243.7±25.6)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17,P<0.05)。
2.2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随访两组患者10个月,治疗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7.2±5.9)分,传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1.5±5.1)分,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10,P<0.05)。
3.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较易发生的骨科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已超过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现阶段临床多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但该种手术方式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剥离暴露患者肱骨外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术后并发骨折不愈合和肱骨头坏死的风险[3]。且术中需要切除患者三角肌前缘,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影响患者术后康复。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是近年来才被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手术方法。临床实践发现采用该种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切口小,可有效减轻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同时能够直接、清晰的显现出患者的病灶,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量少,有效的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患者术后康复[4]。
我院本次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患者短,术中出血量较传统组患者少。术后随访两组患者10个月,发现研究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明显优于传统组患者。该治疗结果与上述临床实践所得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同时也为其日后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医学实践证据。
【参考文献】
[1]高礼层,秦涛,麻文谦.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1(9):61-62.
[2]何勇,裘曙文,黄武君.改良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1,07(11):775-776+782.
[3]周国新,侯之启,谭平先,叶淦湖,姚伙生,黄志松.模拟肩峰下前外侧扩展入路肱骨近端骨折复位内固定的解剖学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35(15):6461-6465.
[4]蔡俊丰,李增春,尹峰,祝建光,马敏,刘林,谭军.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04(6):2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