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南京市210002
摘要:残障人士是人类社会中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处于弱势状态,对他们而言,身体的残疾导致了与众不同的生活和行为模式,他们的困扰很大程度上表现于出行这一方面。本文结合着自己去英国学习走访的经历,对国内残障人士出行不便现象进行分析并以英国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残障人士;出行不便;英国;对比
一、关于中国与英国无障碍设施数量种类的对比
国内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数量绝不输英国。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无障碍设施不断升级。没有电梯的地铁站(如南京三山街地铁站),在楼梯旁也配备了轮椅电梯导轨,需要时可联系工作人员提供专用轮椅。但是在公交等传统交通工具上,并没有完备的设施。无障碍设施是城市的一条锁链:一处断了,全盘报废。虽然总体上我国无障碍设施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但由于公交这些“环”的断裂,会严重影响所有无障碍设施的实用性。我国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环与环之间的断裂。
二、关于中国与英国无障碍设施施工细节的对比
无障碍锁链中,每一环的内部也至关重要。一个无障碍设施的一处设计或施工不合理,给残障人士带来的影响都不可小觑。譬如一段盲道,只要中途有一处断裂,盲人就难以出行。国内的无障碍设施输的不是数量,而是连贯性。即使是国内一二线大城市,盲道“撞墙”、店面设计让轮椅无法推上的台阶之类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三、关于中国与英国无障碍设施相关法律的对比
英国1967年首次颁布相关法律,我国起步略晚,至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此有所关注。但我国针对无障碍的法律也日臻完善,绝大多数城市都已有相关设施规范。特别是2012年通过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为无障碍建设事业提出了具体而规范的准则。
中国无障碍法规发展
英国无障碍法规发展
中、英无障碍法规发展比较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与发达国家无障碍设施存在差距的原因并非是无障碍设施的数量种类、施工方案或是关于此方面的法律的多少。唯一有区别的是法律制定、实行的参与主体。我们的差距不是“法”,而是“人”。那么,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现象究竟反映了什么?经过分析,我把目光转移向了民众。
四、关于中国与英国对于无障碍环境社会态度的对比
本文从一个人的故事开始叙述,被英国的媒体评论为“这四十年当中为残疾人所做超过唐宁街任何一个政治家”的世界冠军谭妮•格蕾-汤普森曾提及,在她小时候,街上也很少看见残障人士,许多人甚至还会因她的残疾而辱骂她。她的人生因为残疾而饱受歧视。她在冷眼与嘲笑中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于她被推举为上议院议员和终身贵族,上任即质疑英国勋章制度缺少对等性。幸运的是,谭妮所提及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柴静在对谭妮的专访中提到:“这次奥运会上每个场馆都有宽度超过两米的座席,环绕赛场一周,视野和角度都是最佳,这些座席只属于残疾人。在伦敦交通高峰时极难停车,司机一边转悠一边对我们说,‘看,每个地方,最外侧,最方便,最大的一个停车位,一定属于残疾人。任何其他人违章停车的话,会被立即拖走。’我们住的小酒店,在一个古老而窄小的巷道里,但是有台阶的地方,都有改造的无障碍通道。”唐妮最终以自己的一份力量改变了英国国内对残疾人的看法,引起了政府及人民对于残障人士的关心和重视。可以说,英国的无障碍设施的完备性离不开近百年来无数像唐妮一样的人努力铸造,离不开民众对这一事业的重视与支持。
相比之下,我国仍大量沿用传统助残方式,即以“献爱心”形式为残障人士提供帮助,比如搀扶盲人过马路、坐地铁,或是在助残日由一群志愿者带着残障人士出游等等。这种助残方式只是在助残日、假日等少数时间帮助残障人士。而残障人士面临的日常所需、衣食住行等问题却完全得不到解决。我们经常听到的行动不便者几年不能下楼的故事,这并非虚构,因为在我亲人身上也发生着这样的事,这也正是我如此关注这一方面、并写下这篇论文的原因。我的外婆生病瘫痪,需要依靠轮椅出行,而原来的老小区没有电梯,外婆甚至连上下楼都不可以,只能寂寞的留在家中,于是我们不得不举家搬迁至一个有电梯的新小区。可搬家后,我依然沮丧的发现,外婆的出行仍是不便的,即使是最现代化的新小区,连最基本的门槛设计都无法让人把轮椅推入家门。为此,妈妈不得不找人自行设计了一款木制斜坡,这才使得外婆可以接触到家以外的地方。可是出了家门以后,外婆在小区里却也是寸步难行:小区的坡道斜度过大,推着轮椅上坡“难于上青天”。出了小区,更是会发现无障碍设备的不完善:有的电梯门设计得过窄,轮椅推进退出很不方便;有的店面设计了台阶,却没有设计给轮椅推行的坡道。
残障人士始终难以过上正常生活,与普通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或许是因为社会对于残障人士始终是施舍者的态度。在英国,无障碍建设的飞速发展,极大程度上归功于非官方组织。他们所影响的并非官方无障碍设计,而是民间对于无障碍群体的看法与关注。本次游学让我印象极深的一幕,就是无论在那里,一旦有残疾人需要通行,所有人总会微笑着、友好地给他让路,甚至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可以看出,英国残障人士日常生活的正常化,很大程度源于民众普遍的尊重与关心。而国内人们普遍缺少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对残障人士的生活品质漠不关心,丝毫没有想过或许某一天他们的亲人甚至他们自己,都有可能成为残障人士。
结束语
毕飞宇的小说《推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这段话却真实地反映了时下人们对于“残疾人士”“无障碍”的普遍看法。即使法律再完备,想要做到整个社会的无障碍完备,靠的必须是人民对于残障人士观念的转变。或许国内对于无障碍事业的推动,应该先从转变大众的观念开始。
参考文献:
[1]美英无障碍法规发展与我国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贾巍杨.建筑与文化.2017(07)
[2]破解无障碍环境建设困境:以社会治理理论为视角[J].许巧仙.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