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模式

代俊峰

代俊峰(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双西小学校山西太原030000)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4-0197-02

音乐课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门学科,但是学生并没有在日常的音乐课堂中展现出光芒。教学也出现一些问题,只关注了歌曲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方面的提高,教师对音乐课上学生的评价缺乏发展性、缺少实质的有效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学科本身具备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和情感教学的优势。音乐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特征和情感内容的研究,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功能,培养和完善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音乐课堂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感受情感教育的殿堂。

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在音乐学科的知、行、意三方面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五层次模式,而这一模式是由感性情感到理性思维再到感性文化的一个过程。

一、聆听引领,问题开启,感受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重视了与学生的对话,提问的技巧,力图从问题开始,建立一条和学生情感对接的罗马大道。

提问抓住音乐中的亮点,亮点是聆听的一个抓手,让学生轻松的、快乐的、有意识的专注到音乐里,并以点贯线带面,逐渐看到整个音乐的“森林”,让学生会听音乐,听懂音乐。

提的问题是具体的,直指音乐的,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对应的,每一次活动由一个问题引出,问题就是听点,能够让学生逐步由体验获得的经验积累上升到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改变以往提问的策略,由引导关注聆听开始向需要思维的参与进行发展,如对比、记忆、辨别、想象等。

下面就我的一节课作简要说明:从欣赏乐曲风格入手,小学人音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的第一课的单元主题《茉莉芬芳》。这个单元有三首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歌曲《茉莉花》,分别是:江苏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

这节课将先把江苏民歌《茉莉花》与东北民歌《茉莉花》进行对比聆听。

这堂课安排了三个大的内容:首先导入,欣赏三首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歌曲片段,引导学生分组探究,三首歌曲音乐风格会有什么不同?接下来是让学生对比欣赏东北、江苏《茉莉花》。其次拓展欣赏,聆听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中根据《茉莉花》旋律创作改编的的插曲《东方升起月亮》的视频片段。最后是师生的归纳小结。

在指导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探究法安排了三次小组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在聆听了东北、江苏两首《茉莉花》后,我安排了第一次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两首《茉莉花》的不同音乐风格是受流传地域不同的影响。紧接着,我又让他们分别聆听了对不同《茉莉花》的介绍录音与唱主题乐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三首不同的《茉莉花》风格的形成也是受了当地地方戏曲音乐的影响。听完录音后,开始进行第二次小组讨论。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三首《茉莉花》的不同音乐风格是受流传地域的音乐风格特别是戏曲音乐风格的影响。同时,为了加深他们的体会,我还分别带领他们唱了唱歌曲中最能体现戏曲音乐特色的地方。

通过聆听、演唱、比较等多种音乐方式进行对比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不同地区茉莉花的音乐风格,进而了解江苏、东北、河北等地区不同的音乐特点,提高音乐的感受、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喜爱中国民歌。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以往不敢让学生讨论的心界,就是要让中国民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达成文化认同。

二、要素表现,活动体验,激发情感

任何音乐都离不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经验,在实践中形成认识,在实践中理解音乐要素,在实践中产生感情,在实践中完善人格。

音乐活动要从音乐性、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考虑来设计,《打字机》,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比如:乐曲在快速的旋律中用打字机作为打击乐器,诙谐有趣,表现出办公室里人们紧张愉快的工作情景。

我首先尊重教材,深挖教材,根椐新课标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等要求,针对四年级学生节奏感强、富于表现等特点,在导入环节设置了学生喜欢的律动教学法,让学生随着轻快、明亮的一段热身舞,学生初听时虽然表现粗糙,但可自然轻松地由音乐感转入运动感;既提高了课堂气氛、又对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整节课下来,我发现当学生在多层次合作演奏中陶醉时,在“超大打字机”中愉快“工作”时,在有趣地表演“悠闲”时都挂掩饰不住他们内心的雀跃,流露出了自然的满足感。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从学生出发的每一个活动都是成功的!

三、咬字正音,文化升华,修饰情感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感受语言、掌握语言规律的阶段,学生正是通过对歌唱形象的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小学的唱歌教学通过教唱具有诗情美的歌曲,为培养学生美的情操、美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在唱歌过程中唱好每个字、词、句也是一个对学生从审美到表现美的雕琢过程。例如《妈妈格桑拉》第一段“趴在你的肩上,能说悄悄话——听着你的歌,梦里开鲜花”是具体描绘母子情深,咬字应轻柔舒缓,若咬得过重,就没有了亲切与温暖;而第二段中“妈妈格桑拉——”歌曲旋律与前一句呈八度大跳,歌词更加直抒胸臆点出主题,咬字要舒展有力。

四、关注伴奏,即兴创造,融合情感。

为音乐伴奏是一种积极高效地参与方式,它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更好的把握乐曲关注乐曲。学生在参与中合作获得其他方式无法得到的成功体验。

伴奏可以是人声、自制乐器、打击乐器和音高乐器,可以用固定的节奏型(奥尔夫中称为顽固伴奏),也可以是即兴的节奏;可以在节拍韵律上加入,也可以在特殊乐句的参与;可以是打击乐器等无音高的加入表现,也可以是音高乐器和弦的参与:三度、五度的和声、旋律伴奏;可以用不同的乐器表现音乐中的不同形象,还可以用乐器表现音乐要素特色。如:可以采用新疆特有的手鼓XXXXX等节奏为乐曲《丰收的喜悦》伴奏。《春》第一插部中小提琴的颤音,学生就选择了金属材质的打击乐器来表现。沙锤表现低沉的大提琴三十二分音符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要控制好伴奏的音量,使得伴奏为聆听服务,加强聆听的质量。在充分的聆听进行伴奏参与。

五、外化感受,合作表现,共鸣情感。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肢体语言”是课堂教学的纽带,它能深刻表现很多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音乐知识形成一种动态的印象,减少学习造成的疲倦感。

以小学人音版五年级第九册的欣赏曲《天黑黑》来研究,这首歌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它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天真纯朴的形象,折射了台湾农村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有趣情景。在这节课上,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运用听动结合、师生互动的形式启发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情节,首先在导入环节中教师通过出示图片,让生讲故事,再根据歌曲故事情节划分曲式结构。A段是描写阿公在地里劳动的情景,B段是描述阿公阿婆家里有趣的情景,在A段教师扮演成阿公拿着锄头随着音乐表现阿公在地里劳动的情景。当学生看到老师的表演后情不自禁的进入A段的表演中。B段要表现阿公阿婆在家里吵架、打架的家庭趣事,老师准备了做饭的锅、勺子作为表演的道具,启发学生来演阿公,老师来演阿婆进行合作表演,学生纷纷举手争着表演阿公。在这课中学生表现得非常逼真,那动人的场面不仅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还帮助学生理解了乐曲的内容。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了歌曲的情感。

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设想

(一)音乐课上的评价虽有改观,开始关注个体,但仍存在重复语言较多,没有新意,说明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

(二)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刻意去对应那几个层次,导致教学失去自然美感,实际上我们要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情况,音乐作品的不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把控教程,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一切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出发才好。

我们希望今后能够专门对音乐课的提问策略与技巧做一研究,让我们的音乐课更具严谨、专业、科学,促进音乐教师也更具有专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给孩子插上音乐的翅膀——用音乐培养孩子》

【美】约翰.M.奥提兹著袁艺译中国纺织出版社

2.《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王振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蔡觉民、杨丽梅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