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余峥嵘
主观性试题已成为中考试题的热点之一。但许多考生在做这类题时都是反复涂抹,即便是做了正确率也不高。许多学生反映,题读来读去就是理不出头绪,不知从何下手。这说明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能力欠缺。在教学中如何解决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思维方法单一、不会审题,从而提高解主观性试题的能力,已成为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一、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要慢”是指要细致读题,仔细审题,一道题目要读两至三遍,划出题目中的重点词语,仔细揣摩,防止审题不清而失分的情况发生。在审题过程中,存在着阅读、理解试题的能力差和分析试题的能力等问题。
以2009年中考实验题第2小题为例说明。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氯化钠、碳酸钾、硫酸铜、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它的组成,某化学小组同学对该白色粉末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假设:白色粉末由上述五种物质组成。
实验探究:步骤1:取少量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步骤2:取少量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并产生气泡。
获得结论:
(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写化学式),说明假设不成立。
(2)步骤1得到的沉淀是________(写化学式)。
(3)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不填满,也可以补充)
(4)为进一步确定原白色粉末的组成,还需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
这是一道实验题,而实验又是科学学科的一大特色,所以教师不妨在讲题之前先让学生分组做一做。教师应有意准备两包白色粉末:氯化钠、碳酸钾、硫酸钠、硝酸钡;碳酸钾、硫酸钠、硝酸钡。学生按照题目中的步骤去操作,结果会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结论是一样的,即一定存在氯化钠。当教师公布结果时,学生感到很吃惊,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是按照老师教的做的呀!这时教师再带领学生逐一分析: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读题,明确这道题的目的:确定粉末的组成。这是解题的关键,因为只有明确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让学生分段读题,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分析出其中的含义,或者由这个已知学生能想到什么,和自己的已知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要适时让学生明确每一道小题的考查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让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经过分析,对于这五种物质,可以确定硫酸铜一定不存在,硫酸钠、碳酸钾、硝酸钡一定存在,只有氯化钠不能确定,所以第(4)题要进一步确定粉末的成分就是要明确氯化钠的存在情况,提出的假设就可以是氯化钠一定存在(氯化钠一定不存在)。最后就变成了检验氯化钠(Cl-)存在问题,应该选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那么,为什么刚才大多数在没有氯化钠的粉末中也检验出有氯化钠呢?再让学生回忆、反思刚才所取得溶液是从哪里取的。这时大部分学生能醒悟过来,应该从第一步中取滤液避免稀HC1中C1-的干扰。最后再让学生注意语言叙述就可以了。
二、对知识进行分类讲解
教师常规授课时一些相关知识点一般都是断断续续而不是把它们集中在一起讲解,这样在学生心中就很难形成知识系统。在中考复习备考时,教师就应认真备课,将题型、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然后再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讲完上述中考题后,可再讲解下面的三道题,题干如下:
1.某溶液中只含有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钠三种溶质。欲证明其中三种阴离子确实存在,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2.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钠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经实验得知其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和硫酸钠,为了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填表。
3.某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及少量的硫酸钠和氯化钠。某些同学为了验证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不难看出,这三道题实际上都是Cl-、CO32-、SO42-的检验顺序问题,同时涉及C1-、SO42-用什么试剂检验,Cl-的干扰问题,正是对前述中考题的一个补充。教师如果把同一知识点放在一起讲,再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事实上,“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就上面的中考题来讲,分析到最后都归结在最基本的知识点上。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再给予补充。学生自己通过翻课本、笔记本归纳总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的过程,把原有的知识点绘成知识网的过程,这样会提高学生应用基本知识的能力。
总之,用实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不仅能体现学科特色,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比较深刻地体会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提高学生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