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淑敏(广西金秀县人民医院545700)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2-0143-0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肠道病毒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CA16)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目前国内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EV71病毒[1]。多发生于婴幼儿,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可引起发热及手、足、臀部皮肤皮疹和疱疹,口腔和咽部疱疹或溃疡。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2]。严重危害患儿的身体甚至是生命。本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比较大,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3]。因绝大多数患儿不能正确的表达自身感受及领会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所以对陪护人员进行本病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对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11年3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17例,经过我们精心诊治及护理,加上积极施行健康教育,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及严重并发症,全部治愈。现将健康指导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2011年3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17例,其中男119例,女98例,年龄9个~月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及口腔黏膜损害。2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7.5~40.0℃,热型不规则。发絷持续3~7d。少数患儿伴有头痛、流涕、咳嗽、乏力。217例均有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水疱样,直径2~4mm,周围绕以红晕,疱壁薄,疱液清。发生部位主要为手、足、口部。手足部水疱主要分布在指(趾)的掌面及侧缘,水疱有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其中累及臀部16例。197例有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为在口腔的硬腭、颊部、齿龈及舌、唇部出现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饮食受限。
二.方法患儿住院期间,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我们见缝扎针式进行健康教育,责任护士或代管护士每天下午治疗结束后,必定要抽出时间到病房进行宣教。比如今天宣教的内容,明天向陪护人员提问,回答不出的内容继续宣教一遍甚至两遍以上,后天再提问,直至陪护人员能自述出来。护士长每天检查健康教育是否落到实处,督促责任护士及时进行宣教。护理部1~2w检查1次,发现宣教不到位的,提出整改,1w后复查,健康宣教率必需达到100%。健康宣教率不达标,扣科室当月的绩效分。
三.结果194例经治疗3~7d,体温下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消退,皮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1周内痊愈。23例治疗2周内痊愈。未出现脑炎、心肌炎、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及大流行,无院内交叉感染。
健康指导
一.基层医院手足口病患儿陪护人员的特点:现在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很多婴幼儿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最小的年龄只有2~3个月。自然患儿的陪护人员就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而在农村很多祖父祖母、外祖父祖母文化程度不高,有些甚至是文盲。有些年轻的父母文化程度亦不高,这给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无疑增加了难度。很多陪护人员对手足口病一概不知。
二.基层医院患儿陪护人员卫生意识很差,加上环境条件差,这对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很不利。我们看到的状况是:陪护人员将患儿的餐具随处乱放,患儿需要时,陪护人员随手拿起就用,不经清洗或消毒。患儿进食前不予洗手,个别患儿还有吸吮手指的习惯。更有甚者如:一个包子,吃了1~2口,剩下的随手放在床头桌上,不放在餐具里,想吃时随手拿起就吃,不管手是脏或不脏。
三.针对陪护人员的特点及我们看到的状况,我们这样做:
1.住院部大厅放手足口病的专题板报及病房内张贴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内容有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及重症表现,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好发季节等。
2.患儿入院做完环境宣教后,把卫生宣教列为宣教内容的重点,向患儿陪护人员说明不良的卫生习惯与本病的利害关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陪护人员讲解手足口病的形成过程及传播途径。教会家属认识手足口病的表现: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亦有部分患儿达39-40℃,并在手、足、口、臀4个部位出现疱疹,疹子不象蚊虫叮咬,不象药物疹,不象口唇牙龈疱疹,所以称四不象。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告知陪护人员如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呕吐、精神萎糜或嗜睡、惊跳或抽搐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平时医护人员应密切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做好陪护人员的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陪护人员普遍对该病有焦虑、恐惧心理。在手足口病患儿救治过程中,关注和解决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的心理问题,完善患儿家庭支持系统,不但对治疗疾病起重要促进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家属的心理健康[4]。所以应与患儿陪护士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告知患儿陪护人员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但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主要由粪口途径和接触传播传染,潜伏期2-7d,最多可达21d,病程7-10d,每年7月发病率最高[5]。讲明患儿的病情、正在采用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帮助他们接受现实,认识疾病。让医生告知有关的化验和检查结果,并对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诚实的回答。医患双方共同配合,以利于患儿更好地康复。
3.消毒隔离告知陪护人员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患者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等物品均可造成本病传播。奶具、食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予以煮沸消毒。每日对玩具和其他个人卫生用品进行清洗消毒,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浸泡15min,然后清水冲洗。不宜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曝晒。指导家属培养患儿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家属也应做到饭前便后及为患儿清理大便后及喂食前洗手。哺乳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乳头及双手。剪短患儿指甲,告知家属剪短指甲的好处,第一不易藏污垢和细菌,第二不易抓破皮疹引起感染。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告知家属不要带患儿窜病房,以免引起交叉感染。患儿只能规定的区域内活动,不能带到其它科室或门诊,更不能将患儿带出院外,以免传染他人。限制陪护人数,谢绝探视。由于病痛折磨以及就诊环境陌生,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常表现为见到医护人员即哭闹不止,不能安静地接受治疗与护理。因此护士在接触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用患儿易懂的语言与患儿交流,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多夸奖患儿,多说“你真棒!”“你真乘!”“你是第一名!”这类的语言,时间充裕时还可以与患儿一起玩玩具或做短时间的游戏,以取得患儿的信任,安静接受治疗及护理。
4.饮食指导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胃口差,不愿进食,嘱家属予患儿清淡、温性、可口、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能量及水分。指导家属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口腔溃疡者予西瓜霜喷剂喷洒溃疡面,3~4次/d,促进创面愈合。
5.出院指导出院后居家隔离2周,勿送患儿上幼儿园或到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暴发流行。患儿衣物、被服拿到日光下暴晒至少6h。房间注意通风。本病感染性强,全年均可发生,以4~7月为流行高峰。在流行期间家属勿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坚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玩具、餐具、衣物要定期消毒。患儿高热、头痛、哭闹不安时,应及时就诊。
小结
在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促进疾病的恢复过程中,临床护理工作、健康教育、对症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缺一不可。健康宣教的知识必须全面,从疾病的概念、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病情观察及护理、预后,到消毒隔离知识、怎样预防疾病传播等都是宣教的内容。要根据文化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作为临床护士,应该充分意识到对患者及家属施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6]。健康教育决定健康行为,健康行为决定手足口病形成的自然过程。人们不同的健康观念和态度,把健康引向不同的结局[7]。如何把健康教育宣传融入到整个护理程序中,如何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最大功效,还有待于广大护理同仁进一步探索、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青,刚晓光,于俊华.小儿手足口病的观察与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9):45-46.
[2]王红春.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4:186-187.
[3]裴战军,尹晓梅,李巧珍.374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4):400-402.
[4]郑国琴,李国保,陈敬芳.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焦虑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20.
[5]秦春霞.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26.
[6]王欣,安玉洁,陈秀云.运动医学科住院患者对不同方式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A):58-59.
[7]尹颖,卢建华,吴建国.手足口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