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智能全站仪网络监测系统”在地铁监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探讨“智能全站仪网络监测系统”在地铁监测中的应用

邓子龙

江西飞尚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在地铁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连续监测隧道结构的变形情况。现阶段,传统的人工测量监测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实现地铁既有线的安全运营和在建线的正常施工,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将基础型全站仪的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到地铁隧道变形的实施监测过程中。基于此,文章研究了智能全站仪网络监测系统在地铁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全站仪;自动化监测;地铁监测;应用

引言: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我国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缓解这一现状,地铁工程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目前,新建地铁隧道建设工程量在不断扩大,各道工序交织进行,这就对临近运营地铁隧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人员需要连续监测运营期间地铁隧道洞内的结构变形。“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评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对于监测结构物变形就做的很好。同时,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各种自动化、智能化新型测绘仪器逐渐融入工程建设中,这就为测量工作者组建各种自动测量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工程概况

红谷滩新区九龙湖地下综合管沟工程土建施工01标段包括三站(九龙湖北站、腾龙站、站前南大道站)三区间(九龙湖南站-九龙湖北站区间、九龙湖北站-腾龙站区间、腾龙站-站前南大道站区间)及生米南综合基地土石方,车站及区间均采用明挖法施工。区间基坑周边环境空旷,场地开阔,建(构)筑物及管线较少,但由于基坑采用放坡开挖,九龙湖北站到九龙湖南站要穿过一个湖,现场需要加强巡视。九龙湖北站-腾龙站区间和腾龙站-站前南大道站区间根据勘探孔揭露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场地勘探深度以内地层岩性由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和白垩系上统南雄组红层组成。

2智能全站仪网络监测系统构成(见图1)

图1智能全站仪网络监测系统组成框

2.1中心服务器计算机软件

中心服务器计算软件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测量流程,根据流程依次向各工作站计算机发出操作命令,并接收各个工作站计算机返回的提示信息、测量数据等,并处理相应的返回信息。这种软件是动态基准实时测量的人机交互窗口,测量人员的所有测量意图都是在中心服务器计算机软件里进行设置的。

2.2各工作站计算机软件

各工作站计算机软件主要是执行中心服务器计算机发来的指令,并根据这些指令,向自动化全站仪发出相应的操作命令,并接收自动化全站仪返回的测量数据及信息,将这些测量数据及信息分析处理后实时发送到中心服务器计算机。

3工程应用

红谷滩新区九龙湖地下综合管沟工程监测内容:按类别分为周边环境监测与结构本身监测两个部分;按监测对象可分为基坑围护结构体系监测、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监测周期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第一,围护结构监测工作必须从施工开始之前进行,直至地下结构工程施工结束;第二,周边环境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直至施工可能影响结束为止,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道路、地表等变形监测应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

3.1监测控制网

3.1.1布设沉降监测控制网

垂直沉降监测控制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这些控制点应布设在远离基坑影响范围之外,为重复测量提供便利,并保证通视条件良好、稳固。

3.1.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平面坐标系统与施工坐标系统应该统一,针对部分可以直接使用的施工控制点,可以直接纳入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每次观测前,应检核基准点,确认稳定后进行监测点的观测工作。基坑施工准备阶段,相关人员应对垂直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测量2-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3.2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3.2.1监测目的

坡顶发生过大的水平位移会影响到基坑内主体结构的施工空间及周围环境安全。通过监测位移量,合理地调整基坑开挖顺序和速度、反算地层的水土压力,保证基坑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并判定地铁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证基坑开挖方案的正确性,及时、准确地预报可能发生的危险,避免发生事故。

3.2.2测点布置和埋设

施工技术人员在布置和埋设测点时,应按照一般要求进行点位布设,每20-30米布设一个监测点,具体监测点的布设应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水平位移监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监测点3种。其中,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均为变形监测的控制点。基准点一般距离施工场地较远,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用于检查和恢复工作基点的可靠性;工作基点则布设在基坑周围较稳定的位置,直接在工作基点上架设仪器观测水平变形监测点。

3.3监测方法

3.3.1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将两个已知点作为坐标轴,以其中一个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距离、观测点与极点连线以及两个已知点连线的夹角,计算观测点坐标的方法。由于极坐标是测定监测点的坐标,因而可以得到监测点在任意方向上的变化。另外,极坐标法设站比较灵活,只要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和一个后视方向就可以在该点上设站、测量。同时,极坐标可以一次测定多个方向的监测点,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3.2视准线法

视准线法适用于基坑直线边及直线支撑杆件的水平位移的观测。在场地狭小的情况下,可将测站设在基坑围护结构的转角上,得到相对基坑转角处的位移值。在全站仪架设调平后,照准与基坑相反方向的工作基点作为后视方向,用带有刻划的读数站或T型尺,设置在观测点上,读取数值。通常情况下,测量人员会使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正倒镜读数4次,取中数作为一次观测值。初始值观测时要观测两遍,确保测量数据的精确性,通过比较每次观测结果与初始值,求得测点的水平位移量。

3.3.3小角度法

该方法适用于观测点零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

3.3.4前方交会法

通常情况下,前方交会法在周边建筑物顶上布设强制对中观测墩,在其上设站观测,这种方法基本上能观测到基坑内的所有点。但是,这种方法至少须在两个观测墩上设站测量,观测量较大。同时,两个观测墩之间的转站是在两栋建筑物之间,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除此之外,前方交会对图形条件的要求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范围的使用,一般只对少数点使用,主要适用于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检查。

3.3.5后方交会法

后方交会法适用于工作基点墩的稳定性检查。后方交会只要在未知点上设站,这种方法比前方交会工作量少。除此之外,后方交会可以利用基坑周边固定的房角做观测目标,比较方便,适用范围更广。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型全站仪自动化检测系统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实时动态监测隧道结构的变形情况,通过分析监测数据,针对预警部位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有效地缓解沉降趋势,为既有线的安全性和在建线的正常施工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自动化检测不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桂鹏.智能全站仪变形监测系统在地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00225-00225.

[2]吴石军.基于智能型全站仪的地铁隧道变形自动化监测技术及应用[J].铁道勘察,2017,43(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