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杰1王桂龙(通讯作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南京21400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南京214023)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辛伐他汀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之间收治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用药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一个月的颈动脉血管腔直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V)以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临床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血管腔直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V)以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均得到显著的改善,而对照组患者的差异不明显,组间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TG等血脂指标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能够稳定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调节患者血脂,减少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473-02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血流中断,继而出现局部的大脑组织缺氧、缺血,造成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1】,具有极高的复发率,且随着疾病的复发,病情会不断加重,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相关资料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或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与患者的血脂异常升高以及血管壁成分发生改变相关,该病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主流的看法是由于患者血管内皮和平滑肌受到血压、血脂上升以及感染等因素的作用出现损伤,进而出现过度炎症性纤维增生反应。辛伐他汀具有很好的降血脂、抑制炎性反应以及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很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能够持久地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形成血栓素【2】,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肯定。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给药辛伐他汀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之间收治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MRI核磁共振扫描以及头颅CT扫描检查确诊,满足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的甘油三脂(TG)水平高于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0.91mmol/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3.64mmol/L。患者的排除标准为:在半年内罹患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其他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具有试验药物禁忌症的患者;排除使用炎症抑制药物或者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排除出现明显的肝肾功能衰竭患者;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造成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
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57岁~79岁,平均年龄(56.42±9.52)岁;体重50kg~85kg,平均体重(61.57±8.61)kg。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9岁~78岁,平均年龄(56.65±9.38)岁;体重51kg~82kg,平均体重(62.10±7.76)kg。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以及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和甘露醇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的剂量为100mg,每天给药1次。对于血脂出现异常的患者同时采取饮食干预措施,根据病情程度实施降压和降糖的治疗【3】;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40mg,每天1次,于睡前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观察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一般是指颈动脉内膜与中膜平滑肌层的厚度,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患者的颈动脉管腔直径、舒张期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抽取患者静脉血5ml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其血脂水平,抽血之前3天禁止高脂饮食,检查前12h禁食。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16.0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现,比较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代表组间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3个月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指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得到较大的改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现象,观察组中有3例出现消化不良和腹胀等不良反应,对患者采取对症治疗干预后情况好转,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造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非常多,临床中常见的病因为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4】,多于动脉分叉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管腔狭窄或者闭塞,导致灌注区域内血液压力下降,流动速度减慢、粘性增加,进而导致大脑局部血供不足,形成局部血栓出现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构成有血管平滑肌、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低密度脂蛋白等,只要其中任何一种成分减少能够改善斑块体积。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辛伐他汀除了能够降低血脂外,还能够产生独特的神经保护效应【5】,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积,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同时降低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研究认为辛伐他汀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降低血脂;保护内皮细胞,缩小缺血性卒中的梗死体积,进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抑制脑缺血损伤中产生重要作用的炎症反应以及再灌注损伤。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得到显著的改善,血脂水平下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只探讨药物的近期效果、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梅,田英,刘翠平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TNF-α的变化及辛伐他汀抗炎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1564-1565,1576.
[2]张梅,陆峰,田英等.辛伐他汀的抗炎作用及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河北医药,2012,34(2):209-210.
[3]荣钦锋,史鹏,王维和等.辛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25-26.
[4]申芳.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探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9):40-41.
[5]林玉峰.辛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21):47-48.
作者简介:
章明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214002),主管药师
通讯作者:
王桂龙,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麻醉科(214023),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