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编制绿道系统规划——打造生态城特色绿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3

中新天津生态城编制绿道系统规划——打造生态城特色绿道

李晓源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300467

摘要: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地区的实践,生态城开展了绿道系统的规划编制工作。

关键词:绿道系统规划

前言: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十六条要求“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第二十一条要求“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可见,我国已经从国家层面对绿道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绿道系统的建设已经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新趋势,绿道建设对于各个区域、城市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一.国外绿道规划实践

国外绿道(greenway)规划与建设的理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绿道是为实现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协调的生态、休闲、历史记忆、审美及其他用途的多目标线性土地网络。纵观其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及典型的案例

第一阶段,始于19世纪的城市运动和国家公园运动,此时绿道的表现形式(或基本特征)为景观大道、林荫道、公园道等,以通行功能为主。最初“绿道”兴起是为了解决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混乱等城市问题,该时期的城市建设善于用公园的思想来表达城市平民的愿望,形成了大批的城市公园和保护区。这一时期的“绿道”理念表现为城市内部的、供平民休闲的公园道。以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规划的“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体系规划”最为典型。

第二阶段,是指20世纪前叶兴起了户外开放空间规划,此时“绿道”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宜人的户外休闲活动公共空间,以休闲游憩功能为主。该时期“绿道”理念表现为大都会尺度上,以休闲和保护自然景观为主要功能的开放空间系统。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埃利奥特,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他于1890年发表了《摇曳的橡树林》,在书中大力呼吁对马萨诸塞贝尔蒙特山的栎树林进行保护,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马萨诸塞贝尔蒙特优美景色的策略。二是,在1896年完成的“保护植被和森林景色”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先调查后规划”理论。

第三阶段,是指20世纪后半叶绿道的兴盛发展阶段,此时“绿道”规划在其原有的内涵上向生态规划、遗产保护等具多目标、多功能方向拓展。“绿道”一词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频繁出现,并于1987年美国总统委员会在有关户外空间报告的官方文件中首次得到正式的阐释。由于该时期欧美国家小汽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使得非机动车出行成为休闲活动的首选。因此,该时期的绿道与第一阶段绿道概念不同,此时绿道主要以满足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需求为主要目的。该时间阶段,美国开始大规模建设连通各类绿地空间的区域“绿道”,全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游憩、生态、文化功能的绿色网络。

二.国内绿道规划实践

绿道规划作为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绿道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少。同时,我国绿道建设也没有形成明确的体系,大都停留在绿化隔离带和单个公园的建设,没有将各种线性要素(城市河流、文化线路、景观大道等)纳入到绿道系统中。

珠三角于2010年率先开展了全国第一个跨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对珠三角区域的绿道进行了统筹规划,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绿道的热潮。通过两年多来的建设,珠三角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绿道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应该说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对中国其他城市绿道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此后,浙江、成都等长三角区域城市也相继展开了城市绿道建设。

三.国外绿道规划实践

3.1哥本哈根绿道系统(自行车系统)

哥本哈根市政府对于不同交通方式的重视程度为:自行车居首、公共交通第二、小汽车最末。哥本哈根目前建成自行车道系统约510km,目前城内骑自行车出行比例已达65%。哥本哈根目标2025年建成自行车超级高速路,该高速路将规划为一条80%的道路具有双向各3车道的自行车专用道。该城市倡导自行车优先的交通系统,强调自行车的通勤功能,兼具休闲健身功能。哥本哈根市为提升自行车使用比例和舒适度,具体措施有:增加专用自行车道;建设绿色自行车通道;改善市中心自行车条件;整合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改善自行车停车设施;改善路口设计(优先自行车通行)。

3.2新加坡的绿道系统

新加坡的绿道系统包括路外自行车道和公园连道(PCN)两种形式。至2020年,建成190km的路外自行车道;远期将覆盖26个组屋镇,建成700km的自行车道。并保证居住小区与邻近公交节点的联系(如地铁站,公交站,方便居民换乘公共交通)和居住小区与周边公共设施的联系,(如邻里中心,市场,学校等)。并保证绿道系统与周边公园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联系,为居民提供休憩、休闲、运动以及娱乐的方式。

路外自行车道主要服务居住镇内部的交通出行,满足居住组团内部的短距离出行,保证出行方式的健康、环保。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出行,提高公交节点覆盖率。车道宽度介于2m至2.5m之间,在条件受限时,采用2.5m宽度供行人和自行车共用。在主要商业点和公交枢纽均设置自行车停放处,供周边居民免费使用。

新加坡公园连道系统,自2005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建成200km的公园连道,至2020年,将建成360km的公园连道系统。该系统将衔接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和城市水道,沿线与蓄水池、海岸公园等城市景观相辅相成。满足居民休闲、游玩、运动、健身等多种功能。专用廊道规划宽度为3~5米,禁止与其他机动交通混行,公园连道多设置在居民区附近,方便公众使用,并设置自行车租赁点、饮水机、厕所等设施。

3.3广东绿道网

2010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提出,“要将绿道建设摆在同轨道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将珠三角绿道网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工程”。广东省把绿道建设作为广东省生态文明“标志工程”,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同年提出“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计划三年建成2372公里长的6条省域绿道,构成广东绿道网的主体框架。截至2015年5月,广东省共建成绿道1.1万公里。市民骑行5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45分钟可达省级绿道。广东绿道网特点:①分层分级——将绿道分为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不同层次进行系统规划,城市、社区绿道是广东省绿道近期建设重点,方便居民日常绿色通勤出行。②标准高、设施全——对绿道的慢行系统和配套设施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划,配套设施齐全。

四.生态城绿道系统规划探索

生态城在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前,就已经致力于城市绿道系统的研究工作。而且早在2008年,生态城编制的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中,生态城就已经对绿道系统有所阐述,只不过是以“慢性系统”的方式提出。可见,生态城在慢行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处于国内乃至国际的领先地位。

总规文本第76条“慢行系统”:以人行和自行车专用道以及生态细胞内步行空间构成方便快捷的城市慢行系统网络。慢行系统与机动车系统采用物理隔离或交通信号控制方式,实现机非友好分离。

综合交通规划相关条文:“2.4.3慢行道路”:A休闲健身道路:城市内滨河或环湖通道,提供城市居民步行或非机动车方式的健身游憩活动,对于通行效率的要求较低,强调滨水空间的活力、趣味性和景观的丰富多样。B通勤道路:城市居民日常非机动方式出行的主要通道,对通行效率要求较高,要求线型尽量顺捷,并有优越于机动车道路网络的连通性和便捷性。

4.1目前建设情况

生态城在道路慢行系统包括休闲型道路和通勤型道路,①休闲健身道路:滨河或环湖设置,满足城市居民散步、跑步或骑自行车等休闲健身活动。②通勤道路:城市居民日常非机动方式出行的道路,包括细胞内和城市道路两侧的通勤慢行道路,线型相对顺畅,连通性和便捷性优于机动车网络。目前,通勤型道路建设水平较高,尤其道路慢行和细胞慢行“双十字”的结构比常规意义的绿道覆盖面更广,是在社区对外开放措施的有益探索。

生态城慢行系统主要存在问题如下:①道路断面设计较为单一,滨水和公园内慢行道路主要采用混合道路,未将自行车、人行区分开,道路形式单一。②在无障碍设计方面考虑不足,主要集中在故道公园和惠风溪区域。③在滨水和休闲区段的慢行系统衔接出现问题。

4.2生态城绿道系统的定位和目标

(1)绿道与慢行系统的关系

①生态城绿道是在已规划的休闲健身道路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升级。

②生态城绿道是摘取主要绿化廊道中的慢行系统,增加城市公园、公共空间内休闲道路和各个公共空间连接慢道,配套必要的服务设施,形成的生态城的绿道网络。

③绿道是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高级的慢行道路形式。

生态城绿道是当代城乡绿道和城市绿道理念的系统应用和再发展。

(2)绿道系统概念

生态城绿道系统构成部分:已有慢行系统(南部片区生态谷、惠风溪慢行道、故道公园慢行道)+城市公园、公共空间内休闲道路(贝壳堤公园、永定洲文化公园、中新友好公园、生态公园、东堤公园、甘露溪、惠风溪体育公园)+公共空间连道(绿地开放空间廊道、沿海堤绿道、沿故道绿道)。

(3)绿道建设目标

①绿道将会是天津生态城标志性景观,同时也是宜居新城建设的样板工程和比肩国内外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和看点。

②通过绿道的规划和建设,使生态城成为非机动车和步行友好城市,促进90%绿色出行目标的实现。

③整合旅游休闲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绿道游憩线路,提升各项目间的关联度和利用效率,展示城市整体风貌。

4.3绿道系统规划布局

(1)绿道选线原则

绿道的选线优先考虑依托城市的绿地系统。绿道可以结合绿地系统的廊道和节点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需连接城市的主要节点,如各级城市活动空间(公园及广场),城市各功能节点,大型公共建筑等。

(2)绿道基本要求

生态城绿道功能定位以休闲健身游览功能为主。是以生态城的绿地系统为主要路径,串联城市各级中心、文化建筑、城市公园和旅游项目等,是城市主要的休闲、观光线路。同时绿道本身也是城市重要的开敞空间。

绿道宽度:整体步道宽度建议不小于4.5米(现状改造部分根据现有慢道宽度),步行道不小于2m,自行车道不小于2.5m,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之间尽可能实现物理隔离。有条件的路段可设上下行分离的自行车道,单条宽度不小于1.5米。

绿道材质:可根据不同区段景观设计要求,采用多种材质的硬质铺装(如铺砖、木栈道、彩色沥青等),并设置提示标志,步道和自行车道宜采用不同材质或色彩进行区分。

(3)生态城绿道主题特色线路

生态城在未来将重点打造5条主题特色线路,分别为:一号线:城市生活体验线路;二号线:河湖观光主题线路;三号线:运河湿地主题线路;四号线:滨海观鸟主题线路;五号线:海洋休闲主题线路,共96km。

一号线主题:城市生活体验线路,汇集城市活力,体验文化生活、进行绿色生活科普的主题线路。具体走线:主要沿生态谷联系生态城合作区各个片区的主要节点,向北延伸连接未来教育组团,向南连接永定洲文化公园。

二号线主题:河湖观光主题线路,是充分体验生态城内部多样的自然生态特色风光的主题线路。具体走线:主要沿蓟运河故道和静湖沿岸建设,联系惠风溪、甘露溪、琥珀溪等生态廊道和中新友好公园等主要景观节点。

三号线主题:运河湿地主题线路,以展示蓟运河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生态、休闲、健身主题线路。具体走线:主要利用沿岸河堤的巡堤路,连接生态公园、永定洲、动漫园、白鹭洲、亿利生态岛和方特欢乐世界等主要节点。

四号线主题:滨海观鸟主题线路,传承津城海洋文化,体验生态自然景观,进行科普观鸟等休闲游憩活动的主题线路。具体走线:主要沿古海堤建设,向北连接遗鸥公园,向南连接生态公园,同时也连接城规Z4线惠风溪及旅游区站。

五号线主题:海洋休闲主题线路,展示滨海城市活力,体验海滩休闲娱乐、进行海洋文化科普的主题线路。具体走线:沿南湾和东堤公园设置,联系海博馆、南湾公园、妈祖文化园和东堤公园等主要节点。

(4)生态城绿道服务系统——绿道服务点

绿道服务设施主要是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信息咨询、中途休息、商业零售、医疗救助、安全服务、环卫设施、管理维护等服务。结合主要的节点,约3-5km服务半径设置一处绿道服务点;服务点的建筑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整体用地在300平米左右,自行车停车位50个。

设计原则:①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建筑,进行适当改造和提升,避免重复建设。②相对集中的设置在对外交通换乘点(如轨道站点)、绿道出入口、景观节点等位置,方便游客使用,提供使用效率。③如需新建,尽可能利用生态环保材料,建设可移动,可拆卸、可回收的非永久性的服务设施。(如利用废旧集装箱等)

(5)生态城绿道标识系统

绿道服务设施主要是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信息咨询、中途休息、商业零售、医疗救助、安全服务、环卫设施、管理维护等服务。

①结合绿道的出入口处设置绿道标识。②结合绿道驿站所在地设置驿站标识。③结合绿道出入口或附近设置绿道信息墙(包括绿道信息块、信息条、介绍标识、广域引导图和区域引导图),也可以在绿道驿站、绿道交叉路口、绿道主线与支线的接驳处设置信息墙,建议以1公里为间距进行设置。④在需要重点指示的信息源(目的地)1公里范围内设置绿道导向标识,建议以200-500米为间距提前设置。⑤在靠近绿道驿站1公里范围内的绿道沿线设置绿道/驿站指示标识,以500米为间距提前设置。

(6)生态城绿道系统近期建设规划

生态城绿道系统近期建设规划与生态城五年行动规划建设时序一致,达到一年可供使用、三年形成规模的原则。从2016年——2018年,形成绿道系统“三环三带”的空间结构(三环:静湖环湖,起步区环,中部片区环;三带:蓟运河堤岸、南湾滨水景观、东堤观海公园),形成整体的绿道体系。总里程达到约64公里。

(6)生态城绿道系统规划图则

生态城绿道系统编制了一套规划图则,按照片区编制了绿道分段建设指引图,以指导未来绿道的具体建设,保证绿道系统的落地。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绿道系统的建设,生态城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正在积极学习前沿理论并勇于大胆创新绿道系统规划,在三区整合的机遇下上,生态城的的城市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绿道建设也将随着城市的建设实践逐步完善。相信未来生态城将创造出更具活力的绿道系统和更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